老人跟子女同住,睜隻眼閉隻眼
我的一位患者李大爺, 因為要幫兒子帶孫兒, 所以從老家來到北京。 沒來以前, 兩地距離較遠, 父子只是偶爾打打電話相互問候, 父子倆關係挺好、挺親。 誰知到北京住了兩個月, 李大爺就對兒子的很多做法看不慣, 比如常點外賣、電子產品不離手、東西還沒用壞就扔、對孫兒陪伴不夠等。 看不慣, 又忍不住, 一嘮叨, 兒子就反駁, 父子倆經常爭吵, 兒媳也是左右為難。
其實, 子女會發展出自己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 與父母之間的差異必將越來越大。 如果老一輩人不能接納這種差異, 抱著“我是你的長輩, 你就一定得按我說的辦”或“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等觀念與成年子女相處,
生活習慣差異。 與子女同住, 最常見的問題就是生活習慣的差異, 如老人愛早睡, 年輕人常晚睡;老人認真吃飯, 年輕人常常對付等。 老年人要試著包容這種差異, 可以回想自己年輕時是否那麼注意身體、注重養生呢?不同年齡層的人關注的重點有一定差異, 某些想法的演化也需要過程, 沒有必要讓子女的觀念跟自己保持一致。
過度干涉。 有些老人會不自覺地干涉子女的生活, 比如, 有位陳阿姨希望兒子早點生小孩, 可兒子兒媳則計畫再過兩年。
猜疑。 兩代人思維有差異, 人就容易敏感、猜疑。 對子女的想法拿不准, 切勿像陳阿姨那樣胡亂猜疑, 這樣只會讓兩代人的關係對立起來。 不妨找子女直接聊聊, 或發動全家坦坦蕩蕩開個家庭會議,
偏袒。 還有一位劉阿姨和兒子女兒一起住, 由於女兒畢業後找了一份穩定的工作, 而兒子選擇自主創業, 收入不穩定。 劉阿姨常在兒子面前肯定女兒, 原本是希望兒子以姐姐為榜樣安分下來, 誰知讓兒子對劉阿姨和姐姐越來越反感, 回到家對誰都沒有好臉色。 也許劉阿姨心裡是為兒子好, 但卻在語言和態度上造成了越來越偏袒女兒的事實。 這樣不僅有損於兩代人的關係, 甚至傷害到了子女之間的關係。 因此, 若在同一屋簷下生活, 切勿在一個子女面前過多評論另外一個子女的好壞。
兩代人在同一屋簷下, 怎能完全如你所願?生活中多是非原則性的小事, 不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大家都會過得輕鬆自在些。 輕鬆的家庭氛圍才能讓家庭成員感到愛。 有愛, 才有尊重, 才讓一家老小有幸福的感覺, 這比一些無足輕重的生活習慣要重要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