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大葉苣荬菜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Dà Yè Jù Mǎi Cài

【別名】白花大薊、苦荬、圓再苦苣菜、敗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續斷菊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onchus asdper (L.) Hill. [Sonchus oler-aceus L.var.asper L. ]

采收和儲藏:春、夏采收,

鮮用或切段曬干。

【原形態】續斷菊 一年生草本, 高30-70cm。 根紡錘狀或圓錐狀。 莖分枝或不分枝, 無毛或上都有頭狀腺毛。 葉互生;下部葉葉柄有翅, 中上部葉無柄, 基部有擴大的圓耳;葉片長橢圓形或倒圓形, 長6-15cm, 寬1.5-8cm, 不分裂或缺刻狀半裂或羽狀全裂, 邊緣有不等的刺狀尖齒。 頭狀花序, 5-10個, 在莖頂密集成傘房狀;梗無毛或有腺毛;總苞鐘狀, 長10-12mm, 寬10-15mm;總苞片2-3層, 暗綠色;舌狀花黃色, 兩性, 結實。 瘦果, 長橢圓狀倒卵形, 壓扁, 褐色或肉色, 兩面各有3條縱肋, 肋間無細皺紋;冠毛白色, 毛狀。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路邊、田野。

資源分布:分布于全國各地。

【化學成份】本品含五環三萜醇9.8%,及其乙酸酯16.1%和其長鏈脂肪酸酯4.6%。 其中三萜醇類成分有α-香樹脂醇(α-amyrin)4%,β-香樹脂醇(β-amyrin)8%,計曼尼醇(germanicol)6%,ψ-蒲公英甾醇(ψ-taraxasterol)17%,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36%,羽扇豆醇 (lupeol)28%;三萜乙酸酯有α-香樹脂酸乙酸酯(α-amyrin acetate)3%,β-香樹脂醇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8%,計曼尼醇乙酸酯( germanicolacetate)5%,ψ-蒲公英甾醇乙酸酯(ψ-taraxasterol acetate) 19%,蒲公英甾醇乙酸酯(taraxasterol acetate)21%,羽扇豆醇乙酸酯(lupeol acetate)44%。

另有報道,從干燥滇苦菜中測得含C17-35烷烴1.7%,C12-32脂肪酯17.4%,三萜乙酸酯16.1%,C22-28醇19%,甾醇11.7%。 另外,還從本品中分到表-無羈萜醇乙酸酯(epi-friedelinol acetate),豆甾醇(stignasterol),芹菜素(apigenin),木犀草素(luteolin)及它們的7-葡萄糖醇酸甙。 苦苣菜甙(sonchuside)D、E、F、G、H、I,及苦苣菜丁烯酮甙(sonchuionoside)A、B、C,淫羊藿甙(icariside)B。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血。 主瘡瘍腫毒;小兒咳喘;肺癆咳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15g, 鮮品加倍。 外用:適量, 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