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大學生透支健康求學不可取

從本性上來說, 人是趨利避害的。 如果一段連回憶起來都讓人覺得痛苦的經歷還有人願意去選擇, 去忍受, 意味著他們認為這種經歷有價值。 至少, 是利大於弊。 在校園裡就開始勞碌奔波為此透支精力甚至健康的學生肯定也認為, 這樣的辛勞, 長遠來說能為他們帶來好處。

這個好處是什麼, 不同學生的想法不一定相同。 然而他們心裡多半有一個模糊的信念, 那就是認為拿青春賭明天, 在身體扛得住的時候犧牲一時的健康舒適, 去換取未來的成功和幸福, 是值得的。

然而事實未必如此。 這倒不是說付出不會有回報,

事實上, 用心投入過的事情總會有所收穫。 能夠為未來提早打算和行動的學生通常都比同齡人更成熟上進, 畢業時也更有可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 然而成功有很長的路要走, 長期的健康透支顯然會削弱成功的基礎。 即使有一天真的成功了, 也並不一定意味著幸福。

幸福不只取決於事業上的成功。 生活由很多不同的領域構成, 工作只是其中的一個。 我們還需要時間關注個人生活, 包括維護自己的健康, 處理家庭事務, 滿足精神上的需要等等。 只有各個領域之間取得平衡時, 人才會感受到幸福。 如果在大學這個角色任務相對簡單的階段都不能做到工作生活平衡, 又怎麼能期望在競爭更激烈、任務更繁重、需要關注更多問題的工作中做到呢­更可能的情況是,

如果不做任何調整, 這種像陀螺一樣不斷旋轉的生活模式將會持續, 損害健康, 嚴重時還可能壓垮自己。

因此放任自己處於透支健康狀態, 期望一切會自然而然好起來是不明智的。 生活的平衡需要自己努力去營造, 而這種能力, 需要培養。

要取得生活的平衡, 首先要學會關注身體發出的信號。 在個人與外界的平衡出現問題時, 身體會提示我們。 這種信號可能是焦慮、掉頭發, 也可能是失眠、內心空虛和迷茫。 如果在訊號出現時能夠警惕, 及時採取措施, 就可以減小對自己的危害。 遺憾的是, 學生普遍重視獲得經歷而輕視個人感受, 對身體的信號非常麻木。

比如胡剛在極端疲憊的情況下還為了省錢不肯打車, 失眠成了常事還聽之任之。 這種麻木的危害也許一時看不出來, 但長此以往, 有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

一旦發現問題存在, 就應該想辦法解決。 過多的活動顯然是透支健康的最大原因, 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取捨。 大學生想盡可能多地嘗試新鮮事物, 為未來積累更多的資本, 這當然沒錯。 然而一天只有24小時, 什麼都去做不僅搞得自己身心疲憊, 也不一定能有好的結果。 胡剛就是這樣, 弄得自己“快要垮掉”, 結果專案還談得不理想, 萬米跑也沒拿到名次, 還耽誤了學業。 太多的球拋在空中, 它們只會掉下來。

取捨的空間是存在的, 那就是根據個人的目標來確定活動的意義大小,

該不該參與, 需要參與到什麼程度, 而不是來者不拒僅僅為了獲得經歷本身。 當然, 什麼樣的經歷都會有價值, 放棄了似乎很可惜, 但是讓對自己價值不那麼大的活動成為壓垮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更不值得, 比如胡剛的萬米跑。 因此一定要有所捨棄, 比如像向雯一樣辭掉兩個高一學生的課程。 然而更重要的是弄清楚自己當初為什麼要接受這樣的任務, 是為了模糊的“對將來有好處”, 為了經濟利益, 還是為了別人的贊許, 被喚起的責任感, 或是社會認可­或者僅僅是不好意思拒絕­知道了原因, 在類似的事情面前才能找出應對的方式, 主動掌控時間和生活, 而不是不知不覺中讓任務控制了自己。

取得平衡的另一個重要措施是心理調適,

以應對忙碌生活中的巨大壓力和各種挫折。 我們需要形成對自己和對事情的正確認識。 向雯焦慮得大把大把掉頭發, 是因為她覺得自己掌握著“三個孩子的前途”, 然而事實上, 他們的前途有很多因素決定, 補習的老師不過是其中之一;自己也不是超人, 只盡力了就好。 我們還要學會應對負面思維, 不要因為一次的挫折否定過去所有經歷。 胡剛經歷了失敗, 就覺得所有的辛苦都沒有意義, 整整一個月沉浸在網遊之中。 然而事情沒做好只是因為精力的限制, 並不意味著事情本身沒有意義。 事實上儘管他看低了自己過去的經歷, 那份“待遇較好的銷售工作”所看中的他的素質, 絕不僅僅是三個月的培訓所能夠造就的。

取得生活平衡的最好方式更在於關注當下, 在繁忙的事務之外給自己安排一些閒暇, 用來休息、放鬆, 做愉悅自己身心的事, 讓自己在忙碌中也能體驗到快樂。 畢竟, 明天是由一個個今天構成的。 在今天花一點點時間讓自己感覺滿足, 可能比追求虛無縹緲的“未來幸福”實際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