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透支健康求學不可取
從本性上來說, 人是趨利避害的。 如果一段連回憶起來都讓人覺得痛苦的經歷還有人願意去選擇, 去忍受, 意味著他們認為這種經歷有價值。 至少, 是利大於弊。 在校園裡就開始勞碌奔波為此透支精力甚至健康的學生肯定也認為, 這樣的辛勞, 長遠來說能為他們帶來好處。
這個好處是什麼, 不同學生的想法不一定相同。 然而他們心裡多半有一個模糊的信念, 那就是認為拿青春賭明天, 在身體扛得住的時候犧牲一時的健康舒適, 去換取未來的成功和幸福, 是值得的。
然而事實未必如此。 這倒不是說付出不會有回報,
幸福不只取決於事業上的成功。 生活由很多不同的領域構成, 工作只是其中的一個。 我們還需要時間關注個人生活, 包括維護自己的健康, 處理家庭事務, 滿足精神上的需要等等。 只有各個領域之間取得平衡時, 人才會感受到幸福。 如果在大學這個角色任務相對簡單的階段都不能做到工作生活平衡, 又怎麼能期望在競爭更激烈、任務更繁重、需要關注更多問題的工作中做到呢更可能的情況是,
因此放任自己處於透支健康狀態, 期望一切會自然而然好起來是不明智的。 生活的平衡需要自己努力去營造, 而這種能力, 需要培養。
要取得生活的平衡, 首先要學會關注身體發出的信號。 在個人與外界的平衡出現問題時, 身體會提示我們。 這種信號可能是焦慮、掉頭發, 也可能是失眠、內心空虛和迷茫。 如果在訊號出現時能夠警惕, 及時採取措施, 就可以減小對自己的危害。 遺憾的是, 學生普遍重視獲得經歷而輕視個人感受, 對身體的信號非常麻木。
一旦發現問題存在, 就應該想辦法解決。 過多的活動顯然是透支健康的最大原因, 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取捨。 大學生想盡可能多地嘗試新鮮事物, 為未來積累更多的資本, 這當然沒錯。 然而一天只有24小時, 什麼都去做不僅搞得自己身心疲憊, 也不一定能有好的結果。 胡剛就是這樣, 弄得自己“快要垮掉”, 結果專案還談得不理想, 萬米跑也沒拿到名次, 還耽誤了學業。 太多的球拋在空中, 它們只會掉下來。
取捨的空間是存在的, 那就是根據個人的目標來確定活動的意義大小,
取得平衡的另一個重要措施是心理調適,
取得生活平衡的最好方式更在於關注當下, 在繁忙的事務之外給自己安排一些閒暇, 用來休息、放鬆, 做愉悅自己身心的事, 讓自己在忙碌中也能體驗到快樂。 畢竟, 明天是由一個個今天構成的。 在今天花一點點時間讓自己感覺滿足, 可能比追求虛無縹緲的“未來幸福”實際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