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鉤吻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1.《吳普本草》: 秦鉤吻, 生南越山或益州。 葉如葛, 赤莖, 大如箭, 方根黃色。 或生會稽東冶。 正月采。

2.《南方草木狀》:冶葛,

毒草也, 蔓生, 葉如羅勒, 光而厚, 一名胡蔓草。

3.《雷公炮炙論》: 鉤吻治惡毒瘡效。 其地精殺人。 采得後搗絞自然汁入膏中用, 勿誤餌之。

4.《別錄》: 鉤吻, 折之青煙出者, 名固活, 甚熱, 不入湯。 生傅高山谷及會稽東野。

【拼音名】Gōu Wěn

【別名】野葛、秦鉤吻、毒根、冶葛、胡蔓草、黃野葛、除辛、吻莽、斷腸草、黃藤、爛腸草、朝陽草、大茶(柴)藥、虎狼草、梭葛草、黃花苦晚藤、黃猛菜、大茶藤、大炮葉、苦晚公、荷班藥、發冷藤、大茶葉、藤黃、大雞苦蔓、羊帶歸、梭柙、狗角花、山砒霜、梭葛、大王茶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錢科植物胡蔓藤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elsemium elegans (Gardn.Et Champ.)Benth.[Medicia elegans Gardn.et Champ.]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 切段, 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常綠藤本, 長約12m。 枝光滑, 幼枝具細縱棱。 單葉對生;具短柄;葉片卵狀長圓形至卵狀披針形,

長5-12cm, 寬2-6cm, 先端漸尖, 基部楔形或近圓形, 全緣。 聚傘花序多頂生, 三叉分枝, 苞片2, 短三角形;萼片5, 分離, 長約3mm;花小, 黃色, 花冠漏斗形, 先端5裂, 內有淡紅色斑點, 裂片卵形, 先端尖, 較花筒短;雄蕊5;子房上位, 2室, 花柱絲狀, 柱頭4裂。 蒴果卵狀橢圓形, 長10-14mm, 直徑6-8mm, 下垂, 基部有宿萼, 果皮薄革質。 種子長圓形, 多數, 具刺狀突起, 邊緣有翅。 花期5-11月, 果期7月至翌年2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00-2000m的向陽山坡、路邊草叢或灌叢中。

資源分佈:分佈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莖呈圓柱形, 直徑0.5-5cm,外皮灰黃色至黃褐色, 具深縱溝及橫裂隙;幼莖較光滑, 黃綠色或0黃棕色, 具細縱紋及縱向橢圓形突起的點狀皮孔。 節稍膨大,可見葉柄痕。

質堅, 不易折斷, 斷面不整齊, 皮部黃棕色, 木部淡黃色, 具放射狀紋理, 密佈細孔, 髓部褐色或中空。 氣微, 味微苦, 有毒。

葉不規則皺縮, 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形或卵狀披針形, 長4-8cm,寬2-4cm, 先端漸尖, 基部薦形或鈍圓, 葉脈於下面突起, 側脈4-5對, 上面灰綠色至淡棕褐色, 下面色較淺。 氣微, 味微苦。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嫩莖表皮細胞外壁明顯角質增厚;較老的莖有木栓層。 皮層較窄, 散有纖維束。 維管束雙韌型, 外側韌皮部較內側韌皮部寬, 外側韌皮部纖維或石細胞單個或數個成群散在。 木質部細胞均木化, 導管單個或2個徑向排列, 射線寬5-6列細胞。 內側韌皮部有的細胞呈壓縮狀, 並有厚壁性的纖維狀石細胞散在;有的細胞含草酸鈣簇晶或方晶。

髓部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及簇晶。

粉末特徵:黃棕色。 ①木纖維成束或單個散在, 稍變曲, 直徑15-40μm, 具多數人字形壁孔。 ②石細胞淡黃色, 單個散在, 短徑的石細胞長方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分枝狀。 ③纖維狀石細胞長梭形, 一端或兩端鈍尖或具短分叉, 長400-900μm, 直徑20-140μm, 孔溝明顯, 有的層紋隱約可見。 ④韌皮纖維單個或成束散在, 多斷碎, 直徑約15μm, 壁厚, 胞腔狹小。 ⑤導管多為網紋及螺紋, 常破碎, 直徑100-200μm。 ⑥葉表皮組織碎片可見平軸式氣孔, 副衛細胞2個, 保衛細胞及副衛細胞有的具明顯的角質層紋理。 ①澱粉粒單粒, 橢圓形、圓形、半圓形或類方形, 直徑5-15(-25)μm, 臍點點狀或裂縫狀;複粒由2-4個分粒組成。 ⑧草酸鈣簇晶, 直徑5-30μm, 方晶長6-22μm, 直徑4-12μm。

【化學成份】

鉤吻的主要成分是生物鹼,

由其根中曾分離出7種單一的生物鹼:鉤吻堿子(koumine), 鉤吻堿醜(kouminine)即是鉤吻堿(gelsemine), 鉤吻堿寅(kouminicine),鉤吻堿卯(kouminidine),鉤吻堿丙即是常綠鉤吻堿(sempervirine),鉤吻堿丁(koumicine), 鉤吻堿戊(koumidine);從莖中分離出鉤吻堿子和常綠鉤吻堿, 從葉中分離出鉤吻堿子、醜、丁和鉤吻堿辰(kounidine)等[1]。

20世紀80年代以來, 從根中除分離出鉤吻堿子、鉤吻堿和常綠鉤吻堿外, 又得到:胡蔓藤堿甲(humantenmine), 胡蔓藤堿乙(humantenine), 胡蔓藤堿丙(humantendine), 胡蔓藤堿丁(hu-mantenrine)[2-4], 阿枯米定堿(akuammidine), 16-表伏康樹卡平堿(16-epivocarpine), 19-羥基二氫-1-甲氧基鉤吻堿(19-hydroxy-dihydrogelsevirine)[5], 二氫鉤吻堿子(dihydrokoumine)[6], 19(R)-和19(S)鉤吻醇堿(kouminol)[7]。 從全株分得:N-去甲氧基蘭金斷腸草堿(N-desmethoxyrankinidine), 11-羥基蘭金斷腸草堿(11-hydroxyrankinidine), 11-羥基胡蔓藤堿乙(11-hydroxyhu-mantenine), 11-甲氧基胡曼藤堿乙(11-methoxyhumantenine), 胡蔓藤堿乙和丁[8], N-甲氧基九節木葉山馬茶鹼(Nmethoxytaberpsychine,N-methoxyanhydrovobasindiol)[9], 鉤吻麥定堿(gelsamydine)[10], 鉤吻精堿(gelselegine), 11-甲氧基-19(R)-羥基鉤吻精堿[11-methoxy-19(R)-hydroxygelselegine〕[11],

19(R)-和19(S)-羥基二氫鉤吻堿子hydroxydihydrokoumine)[12],20-羥基二氫蘭金斷腸草堿(20-hydroxydihydrorankinidine), N-去甲氧基胡蔓藤堿乙(N-desmethoxyhumantenine), 15-羥基胡蔓藤堿乙(15-hydroxyhumantenine), 鉤吻模合於堿(gelsemoxo-nine)[13], 鉤吻內酚胺(gelsemamide), 11-甲氧基鉤吻內酸胺(11-methoxygelsemamide)[14], 19(R)-和19(S)-羥基二氧-1-甲氧基鉤吻堿(hydroxydihydrogelsevirine), 19(R)-乙酸基二氫-1-甲氧基鉤吻堿〔19(R)-acetyldihydrogelsevirine〕, 19(R)-羥基二氫鉤吻堿〔19(R)-hydroxydihydrogelsemine〕, 鉤吻堿, 1-甲氧基鉤吻堿(gel-sevirine)[15], 19(Z)-阿枯米定堿, 16-表伏康卡平堿[16]。

【藥理作用】根、莖、葉三部分均有劇毒。 對於大茶藥和北美大茶藥之化學與藥理, 卅年代我國學者有較詳盡的研究。 鉤吻素甲對小鼠有鎮痛作用, 其有效劑量與中毒劑量相近。 但也有報告, 如與阿斯匹林合用則鎮痛作用增強, 勝過單用時之效力, 並稱在臨床上也獲得較好效果, 推薦的劑量, 阿斯匹林為300-500mg, 鉤吻素甲為0.5-2mg。 鉤吻素乙對循環系統無顯著作用。 對離體蛙心有抑制作用, 此可被氯化鋇、腎上腺素所拮抗,但阿托品無效。小量時引起脈搏加速,乃由於選走張力之降低,此時血壓可仍無明顯變化;大量時則抑制心臟而招致血壓下降,降壓主要由於心臟之抑制,部分也由於血管運動中樞興奮性的下降;中毒量可引起心室顫動。鉤吻素甲能阻斷電刺激心迷走神經或注射乙醯膽鹼引起之降壓反應。它有微弱的5-羥色胺樣作用,能加強腎上腺素的升壓作用。對犬、兔小腸及子宮,小量略興奮,大量抑制,乃對平滑肌的直接作用。國產鉤吻對平滑肌亦呈抑制作用,並與乙醯膽鹼、氯化鋇相拮抗。鉤吻素甲無箭毒樣作用,不麻痹神經節,亦無中樞鎮靜作用。國產鉤吻與鉤吻素甲有散大瞳孔的作用。臨床上有用鉤吻素甲治療神經痛,特別是三叉神經痛,也有用其酊劑治急性脊髓灰白質炎。由於其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相距甚近,故應用時需十分小心,嚴密觀察,特別是呼吸的情況。局部可用於擴瞳,但刺激性大,因而限制了它的應用。

【毒性】鉤吻的主要毒性成分為鉤吻素子、鉤吻素寅、鉤吻素卯等。其作用性質與北美鉤吻中所含生物鹼鉤吻素甲、鉤吻素乙相似,但毒力稍遜,鉤吻素寅對家兔之最小致死量為0.8mg/kg。中毒之主要症狀為呼吸麻痹,輕者呼吸困難,重者死於呼吸停止。致死量之鉤吻素乙使動物呼吸停止後,心臟仍繼續跳動,呼吸之抑制並非中樞性,去大腦或切斷 迷走神經均不影響鉤吻素乙對呼吸的抑制。麻黃堿、印防己毒素亦無顯著解救作用。另一方面,對末梢性的神經肌肉裝置,並無直接麻痹作用。鉤吻素乙對連神經之離體膈肌,能抑制並停止其節律收縮,與在位膈肌之作用相同。呼吸停止後直接刺激膈神經,仍能引起膈肌收縮。此外,在動物中毒後,皆表現眼瞼下垂、垂頭、腳軟、全身肌肉虛弱,故推測其作用在脊髓運動神經原之麻痹。

【性味】辛;苦;性溫;大毒

【功能主治】祛風攻毒;散結消腫;止痛。主疥癩;濕疹;瘰鬁;癰腫;疔瘡;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神經痛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或煎水洗;或煙熏。

【注意】本品有劇毒,只作外用,切忌內服。 《本草經集注》: 半夏為之使,惡黃芩。

【附方】①治疥癩:斷腸草、白芷、青黛、五倍子、枯礬、馬前子、蛇退各二錢,梅片四分,松香、雄黃各一錢五分。共為細末,以蠟油熔化和藥膏貼之。(《嶺南草藥志》)②治瘰鬁:斷腸草根,紅老木薯,二味酌量。共搗爛,用酸醋煎一小時取起,候冷敷患處,連敷三天。 (《嶺南草藥志》)③治癰瘡腫毒:生斷腸草四兩,黃糖五錢。共搗敷患處。(《廣西藥植圖志》)④治癰疽:斷腸草曬乾研末後,混合凡士林,製成軟膏敷患處。(《嶺南草藥志》)⑤治遠年臁瘡:鮮大茶藥一斤,煎水洗患處,日洗數次,洗後將藥葉一張貼瘡口。(《嶺南草藥志》)⑥治瘭疽:大茶藥葉、石灰。二味搗爛,貼患指第三節,有膿即潰,無膿即消。(《嶺南草藥志》)⑦治風濕關節痛:幹斷腸草一兩,防風二錢,獨活一錢。共研粗末,用紙卷燒煙熏患處。(《廣西藥植圖志》)⑧治刀傷:斷腸草搗爛,敷傷口。(《嶺南草藥志》)

【各家論述】

1.《本經》: 主金瘡,乳CE,中惡風,咳逆上氣,水腫。

2.《別錄》: 破症積,腳膝痹痛,四肢拘攣,惡瘡疥蟲。

3.《蜀本草》: 主喉痹咽中塞、聲變,咳逆氣,溫中。

4.《生草藥性備要》: 祛風毒,洗螆癩。

5.《本經逢原》: 紫者破血積,青者破痰積。

6.《嶺南采藥錄》: 不論根莖葉,以之煎水外洗,能散風熱毒,洗疥癩及癬。凡花柳毒、下疳,以之煎濃汁,浸二、三次。

7.《廣西藥植圖志》: 搗爛外敷治跌打瘀腫,外傷出血,梅毒惡瘡,風痹;制膏敷貼消腫瘤。

8. 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攻毒拔毒,殺蟲,止癢,散瘀止痛。治皮膚濕疹,跌打損傷,閉合性骨折。

【摘錄】《中華本草》 

此可被氯化鋇、腎上腺素所拮抗,但阿托品無效。小量時引起脈搏加速,乃由於選走張力之降低,此時血壓可仍無明顯變化;大量時則抑制心臟而招致血壓下降,降壓主要由於心臟之抑制,部分也由於血管運動中樞興奮性的下降;中毒量可引起心室顫動。鉤吻素甲能阻斷電刺激心迷走神經或注射乙醯膽鹼引起之降壓反應。它有微弱的5-羥色胺樣作用,能加強腎上腺素的升壓作用。對犬、兔小腸及子宮,小量略興奮,大量抑制,乃對平滑肌的直接作用。國產鉤吻對平滑肌亦呈抑制作用,並與乙醯膽鹼、氯化鋇相拮抗。鉤吻素甲無箭毒樣作用,不麻痹神經節,亦無中樞鎮靜作用。國產鉤吻與鉤吻素甲有散大瞳孔的作用。臨床上有用鉤吻素甲治療神經痛,特別是三叉神經痛,也有用其酊劑治急性脊髓灰白質炎。由於其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相距甚近,故應用時需十分小心,嚴密觀察,特別是呼吸的情況。局部可用於擴瞳,但刺激性大,因而限制了它的應用。

【毒性】鉤吻的主要毒性成分為鉤吻素子、鉤吻素寅、鉤吻素卯等。其作用性質與北美鉤吻中所含生物鹼鉤吻素甲、鉤吻素乙相似,但毒力稍遜,鉤吻素寅對家兔之最小致死量為0.8mg/kg。中毒之主要症狀為呼吸麻痹,輕者呼吸困難,重者死於呼吸停止。致死量之鉤吻素乙使動物呼吸停止後,心臟仍繼續跳動,呼吸之抑制並非中樞性,去大腦或切斷 迷走神經均不影響鉤吻素乙對呼吸的抑制。麻黃堿、印防己毒素亦無顯著解救作用。另一方面,對末梢性的神經肌肉裝置,並無直接麻痹作用。鉤吻素乙對連神經之離體膈肌,能抑制並停止其節律收縮,與在位膈肌之作用相同。呼吸停止後直接刺激膈神經,仍能引起膈肌收縮。此外,在動物中毒後,皆表現眼瞼下垂、垂頭、腳軟、全身肌肉虛弱,故推測其作用在脊髓運動神經原之麻痹。

【性味】辛;苦;性溫;大毒

【功能主治】祛風攻毒;散結消腫;止痛。主疥癩;濕疹;瘰鬁;癰腫;疔瘡;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神經痛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或煎水洗;或煙熏。

【注意】本品有劇毒,只作外用,切忌內服。 《本草經集注》: 半夏為之使,惡黃芩。

【附方】①治疥癩:斷腸草、白芷、青黛、五倍子、枯礬、馬前子、蛇退各二錢,梅片四分,松香、雄黃各一錢五分。共為細末,以蠟油熔化和藥膏貼之。(《嶺南草藥志》)②治瘰鬁:斷腸草根,紅老木薯,二味酌量。共搗爛,用酸醋煎一小時取起,候冷敷患處,連敷三天。 (《嶺南草藥志》)③治癰瘡腫毒:生斷腸草四兩,黃糖五錢。共搗敷患處。(《廣西藥植圖志》)④治癰疽:斷腸草曬乾研末後,混合凡士林,製成軟膏敷患處。(《嶺南草藥志》)⑤治遠年臁瘡:鮮大茶藥一斤,煎水洗患處,日洗數次,洗後將藥葉一張貼瘡口。(《嶺南草藥志》)⑥治瘭疽:大茶藥葉、石灰。二味搗爛,貼患指第三節,有膿即潰,無膿即消。(《嶺南草藥志》)⑦治風濕關節痛:幹斷腸草一兩,防風二錢,獨活一錢。共研粗末,用紙卷燒煙熏患處。(《廣西藥植圖志》)⑧治刀傷:斷腸草搗爛,敷傷口。(《嶺南草藥志》)

【各家論述】

1.《本經》: 主金瘡,乳CE,中惡風,咳逆上氣,水腫。

2.《別錄》: 破症積,腳膝痹痛,四肢拘攣,惡瘡疥蟲。

3.《蜀本草》: 主喉痹咽中塞、聲變,咳逆氣,溫中。

4.《生草藥性備要》: 祛風毒,洗螆癩。

5.《本經逢原》: 紫者破血積,青者破痰積。

6.《嶺南采藥錄》: 不論根莖葉,以之煎水外洗,能散風熱毒,洗疥癩及癬。凡花柳毒、下疳,以之煎濃汁,浸二、三次。

7.《廣西藥植圖志》: 搗爛外敷治跌打瘀腫,外傷出血,梅毒惡瘡,風痹;制膏敷貼消腫瘤。

8. 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攻毒拔毒,殺蟲,止癢,散瘀止痛。治皮膚濕疹,跌打損傷,閉合性骨折。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