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地錦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地錦, 生淮南林下。 葉如鴨掌, 藤蔓著地, 節處有根, 亦緣樹石, 冬月不死, 山人產後用之。

【拼音名】Dì Jǐn

【英文名】Japanese Creeper, Boston Ivy, root or stem of Japanese Creeper, root or stem of Boston Ivy

【別名】地噤、常春藤、土鼓藤、紅葡萄藤、紅葛、大風藤、過風藤、三角楓藤、蝙蝠藤、爬岩虎、野楓藤、日光子、楓藤、爬龍藤、野葡萄、腹水藤、三葉茄、假葡萄藤、走遊藤、飛天蜈蚣、大葉山天蓼、爬樹龍、紅風藤。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爬山虎的藤莖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 (Sieb.et Zucc.)Planch.[Ampelopsis tricuspidata Sieb.et Zucc.]

採收和儲藏:藤莖部於秋季採收, 去掉葉片, 切段;根部於冬季挖取, 洗淨, 切片。 曬乾, 或鮮用。

【原形態】粉葉爬山虎 落葉木質攀援大藤本。 枝條粗壯;卷鬚短, 多分枝, 枝端有吸盤。 單葉互生;葉柄長8-20cm;葉片寬卵形, 長10-20cm, 寬8-17cm, 先端常3淺裂, 基部心形, 邊緣有粗鋸齒, 上面無毛, 下面脈上有柔毛, 幼苗或下部枝上的葉較小, 常分成3小葉或為3全裂, 中間小葉倒卵形, 兩側小葉斜卵形, 有粗鋸齒。 花兩性,

聚傘花序通常生於短枝頂端的兩葉之間;花綠色, 5數;花萼小, 全緣;花瓣先端反折;雄蕊與花瓣對生;花盤貼生於子房, 不明顯;子房2室。 漿果, 熟時藍黑色, 直徑6-8mm。 花期6-7月, 果期9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常攀援于疏林中、牆壁及岩石上, 亦有栽培。

資源分佈:分佈于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各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 在雨量充沛和土壤及空氣濕度大的條件下植株生長健壯, 冬季氣溫降至10℃時生長停滯。 對土壤要求不嚴, 一般土壤均能種植, 忌積水。

栽培技術 用扡插繁殖。 3月中旬至4月中旬, 選擇無病蟲、健壯的植株, 剪取12-15cm長的枝條, 斜插手苗床上。 約30d左右生根出葉時定植。 按行株距100cm×100cm開穴種植, 每穴栽2-3株。

田間管理 定植後每年中耕除草3-4次,

春季追1次人糞尿或尿素等氮肥, 秋、冬季施1次堆肥、廄肥等有機肥。 每次施肥後結合培土。 當藤蔓長到35-40cm長時, 搭棚架, 引藤蔓攀援。 冬季末春初, 修剪密枝、病枝。

【性狀】性狀鑒別 藤莖呈圓柱形。 灰綠色, 光滑。 外表有細縱條紋, 並有細圓點狀突起的皮孔, 呈棕褐色。 節略膨大, 節上常有叉狀分枝的卷鬚, 葉互生, 常脫落。 斷面中央有類白色的髓, 木部黃白色, 皮部呈纖維片狀剝離。 氣微, 味淡。

【化學成份】葉含矢車菊素(cyanidin)。 爬山虎的冠癭(crown gall tissue)含羥乙基賴氨酸(lysopine), 羥乙基鳥氨酸(octopinic acid)。

【性味】味辛;微澀;性溫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止痛;活血通絡。 主風濕痹痛;中風半身不遂;偏正頭痛;產後血瘀;腹生結塊;跌打損傷;癰腫瘡毒;潰瘍不斂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30g;或浸酒。 外用:適量,

煎水洗;或磨汁塗;或搗爛敷。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主破老血、產後血結, 婦人瘦損, 不能飲食, 腹中有塊;淋瀝不盡, 亦白帶下, 天行心悶, 並煎服之, 亦浸酒。

2.《江西中藥》:活血祛風。 幾筋骨疼痛, 及婦人赤白帶下等之由於血滯者, 皆主治之。 近時用作祛風止痛藥, 適用於關節風濕, 腰腳軟弱等症。

3.《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祛風濕, 通經絡, 止血。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