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馬樁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寧夏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Jì Mǎ Zhuānɡ
【英文名】Herb of Desertliving Asparagus
【別名】雞麻抓
【來源】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戈壁天門冬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sparagus gobicus lvan.ex Grubov.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挖帶根全株, 洗淨,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半灌木。 具根莖。 其上簇生多數長條狀細根, 長約20cm。 莖叢生, 直立或稍傾斜, 堅挺, 高約60cm, 多分枝, 老莖灰白色, 呈皮條狀剝離, 莖枝無刺, 枝條呈弧狀彎曲或回折成之字狀。 葉狀枝3-8枚簇生, 線形, 長短不等, 通常長2-12mm, 莖端尖或呈鑽狀;葉退化為鱗片狀, 膜質。 花為黃綠色, 鐘狀, 單性花, 雌雄異株, 單生或成對生於葉腋;花梗短, 關節位於中部;花被6片;雄蕊著生於花被裂片的基部;子房3室。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乾旱山坡、砂質地及沙丘上。
資源分佈:分佈內蒙古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根細長, 略呈梭狀, 稍肉質, 粗1.5-2mm。 地上部分長15-45cm。 上部莖及分枝常呈之字狀。 葉狀枝簇生, 每簇3-8枝, 常下傾或平展, 近圓柱形, 表面略具棱;長0.5-2.5cm, 徑0.8-1mm。 質稍硬;葉形小, 鱗片狀。
【性味】味辛;微苦;性平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殺蟲;止癢;消癰散結。 主神經性皮炎;牛皮癬;體癬;瘡癤癰腫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 煎水洗;或搗敷。
【附方】①治神經性皮炎, 牛皮癬:寄馬樁半斤, 加水五斤, 煎成濃汁, 再加明礬、食鹽各五錢, 煎熬至溶解後取汁備用。 每天洗患處一次。 (《寧夏中草藥手冊》)②治瘡癤癰腫: 寄馬樁帶根全草,
【各家論述】《寧夏中草藥手冊》:祛風, 殺蟲, 止癢。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