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病毒性☆禁☆感冒發燒
病毒性感冒在冬季多發,乾燥的環境適宜病毒傳播,尤其是抵抗力低下的寶寶更容易患病,寶寶得了病毒性感冒大人著急孩子受罪,那麼怎麼鑒別是病毒性的呢該怎麼治療呢?又該如何預防呢?下面我們從以下說說。
人們俗稱的感冒就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簡稱上感。引起上感的病原菌主要是病毒,占90%以上,細菌的原發性感染只占少數。 引起上感的常見病毒有呼吸道合胞 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冠狀病毒、單純皰疹病毒、EB病毒。常見的細菌有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 桿菌、肺炎支原體等。 病毒性上感後由於機體抵抗力下降,可繼發細菌感染。從感冒的病原體可見,病毒性感冒是占絕大多數。
感冒的家庭治療: 多休息、多飲水、注意呼吸道隔離、預防併發症。 常用的抗病毒藥有病毒唑,病毒靈,中藥有金銀花、板籃根等,對症藥有感冒中成藥,一些感冒沖劑,退熱藥。還有抗病毒滴鼻液,滴眼液等。 感冒的藥物治療並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護理好,監測體溫,防止熱驚,讓小兒保證充足的睡眠,補充足夠的水分和營養,注意病情的轉歸,合併症的發生。 感冒是自限性疾病,病毒在體內有一定的生存期。到病程自然好轉。另外,一些抗病毒藥的療效也不是很可靠,有的殺傷白細胞,造成白細胞減少,因此,臨床上多使用中藥清熱解毒,如金銀花、板籃根等。症狀重的服用一些對症藥,如感冒沖劑,退熱藥。 不要隨便服用抗菌素:
感冒就服用抗菌素,甚至使用高級抗菌素的做法是不 對的,小兒尤其上小嬰兒,上感的幾率很大,每次都服用抗菌素,有的連續感冒,連續使用抗菌素,抗菌素越用越高級,結果造成小兒耐藥菌生長,一旦有細菌感染,使用藥物效果不佳。 而且,抗菌素有許多副作用,如殺傷白細胞,使白細胞下降,進一步降低機體的抗病能力,抗菌素對胃腸道黏膜的刺激出現藥物性胃炎,腸道菌群失調,長期使用抗菌素,或高級抗菌素,廣譜或聯合使用抗菌素。 使腸道內一些非致病菌被殺滅,出現菌群失調,破壞腸道內微生物平衡,而出現腸道疾病。 甚至出現偽膜性腸炎,機會菌--黴菌二重感染,一些非致病菌由於失去了相互制約,而成為致病菌。 在我國,特別是給兒童濫用抗菌素現象非常嚴重。據有關報導,我國是消耗抗菌素的大國。約占世界消耗量的一半。相當於發達國家使用抗菌素量的十幾倍。感冒的90%以上是病毒感染。抗菌素對病毒是無效的,每次感冒都服用抗菌素是不好的。 要有細菌感染的證據再投用抗菌素。不要因為怕細菌感染而預防性給藥,這是錯誤觀點。抗菌素是殺滅細菌的。沒有細菌使用抗菌素只能殺滅白細胞。抗菌素的半衰期是有限的,最長不過幾小時。沒有長期作用。 發熱高並不可怕: 感冒發熱是小兒機體對感染的微生物的一種反應,是保護性機制,有的父母,把發熱看成是疾病輕重的象徵,這是不對的。發熱高,並不一定就是病情重,不發熱, 或發熱輕就是病情輕,一些氣管炎、肺炎可沒有體溫升高。所以不能把體溫作為衡量疾病輕重的指標,退熱治療也不能太急,大多數父母都想馬上把體溫降到正常,過量服用退熱藥,小兒出汗過多,機體體溫調節中樞紊亂,甚至出現低溫,電解質紊亂,這在臨床工作中是常見的現象。 退熱要緩慢進行,只要把體溫控制在高熱以下,防止熱驚就可以了。服用退熱藥時一定要注意水分和電解質的補充,口服退熱要與物理降溫措施交替使用,特別是嬰幼兒,使用物理降溫更好。 還有小兒不能象成人那樣“捂汗”小兒的體溫調節中樞不完善。汗腺發育也不完善,用"捂汗"的方法不但不能使體溫下降,還會使體溫驟升,出現高熱驚厥,尤其是小嬰兒,還會出現“蒙被綜合征”危及生命,發熱時要少穿、少蓋,增加散熱。這些都是臨床中常常遇到的家庭護理錯誤
由此可見小兒病毒性感冒以發熱為主,病毒多發。治療以抗病毒為主。退熱用物理降溫沒有副作用,有咽喉或者口腔皰疹時可以加用抗生素治療和維生素。對症治療就可以。要增強抵抗力治療,平時勤通風換換空氣。相信大家一起努力病毒會趕跑的,健康的寶寶一定會茁壯成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