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鄉巴佬”熟食回爐觸目驚心

導讀:今年8月22日,新華社"新華視點"專欄播發報導《夜幕下的勾當--溫州黑作坊"化妝""整容"黴變熟食揭秘》,揭露一些不法廠家將賣到各地超市、便利店過期、變質的雞腿、雞翅、鴨頭等包裝熟食重新回收,進行"漂白"。

“回爐”, 施以添加化學物質、洗衣粉等“整容”手術, 最後穿上散裝統貨的“馬甲”重新流入市場, 坑害廣大無法識別真容的消費者。

有關專家認為, 鑒於國家現行有關食品安全法規對過期、變質食品的監管有“盲區”, 建議正在討論修改的食品安全法進一步完善。

食品“回爐”再利用引發公眾擔憂

近幾年, 全國一些地方相繼曝出不法商家暗地“回爐”過期、黴變食品的惡劣行徑。

如上海將月餅陳餡包入新月餅、江西將不能孵出小雞的孵化蛋轉做蛋糕等。 前不久又驚曝匯源、海升、安得利等知名企業被指收購爛水果榨果汁。 記者採訪瞭解到, 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平陽縣大批企業將暢銷全國的“鄉巴佬”雞腿、雞翅、鴨頭系列熟食“漂白”“回爐”是一典型案例, 其數量巨大, 手段新穎、觸目驚心。

“鄉巴佬”黴變熟食重回餐桌事件被披露後, 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全國近百家報紙刊載了“新華視點”報導, 網上對此事的評論達數萬條。 廣大線民對觸目驚心的食品安全現狀表示強烈擔憂, 呼籲加強食品品質監管, 維護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法律“盲區”造成可乘之機和監管難

監管過期變質的食品, 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施行條例都有相應的法律規定。 主要內容有, 禁止生產經營超過保質期的食品;食品經營者要及時清理變質或者超過保質期的食品;經營超過保質期的食品沒收工具、原料等物品,

處以2000元以上、貨值額10倍以下罰款, 直至吊銷許可證。

蒼南縣品質技術監督局局長劉榮滿對記者, 國家相關法律的核心表述是“禁止”“清理”。 這樣的規定較抽象、籠統、乏力。 如何禁止、清理?清理達到的標準是什麼?這些重要問題法律規定都不太明確。 還有, 誰負責對清理的監管、用什麼機制措施手段實施監管等, 法律也缺乏全方位的規定和配套。 法律有漏洞, 商家才有空子好鑽, 以致我們在監管實踐中難以操作, 使法規難以落到實處。

蒼南縣、平陽縣一些基層管理部門的官員說, 廠家將過期變質的食品回收處理, 或者廢物再利用, 然後改頭換面重新銷售也可理解為是一種“清理”方法。 蒼南縣一些生產“鄉巴佬”食品的廠家就是這樣鑽法律的空子,

將之回收, 然後轉賣給個體戶, 結果導致“回爐”食品重新流入市場。

劉榮滿介紹, 一方面, 監管部門沒有強制手段不准企業拉回過期變質貨。 更重要的是, 本來我們可以對回收貨進行監管, 強制企業投入鍋爐銷毀。 可是, 生產企業達上百家, 回收貨量大面廣, 每天幾噸、幾十噸源源不斷地流回企業, 銷毀的數量究竟有多少我們不得而知。 這個前提是企業要誠信, 要建立台賬。 台賬的內容包括食品名稱、規格數量、生產日期、生產批號、保質期、經銷者等。 但是, 一些企業往往做假賬向監管部門亂報, 帳簿登記大化小、多變少、暗調包等, 銷毀提供的數目、照片、視頻也是“冰山一角”。 “說實話, 不僅我們對台賬的監管人力不夠,

而且識別能力有限, 難以識別台賬真假, 導致監管不到位。 ”劉榮滿一臉無奈地說。

專家建議:經銷商負責下架、停止銷售、就地銷毀

記者深入採訪瞭解到, 過期變質食品之所以被“變廢為寶”, 一大原因是存在一個誤區。 一些企業和監管人員認為, 食品過期變質了不等於完全有毒、有害, 也不等於吃了就得病或致死人, 將之銷毀是個浪費, 可以“廢物利用”, 變通處理。 如回爐消毒加工廉價出售, 或作其他食品原料、或作動物飼料等。

溫州市工商局副局長王建偉認為, 食品與汽車不同。 汽車過期報廢了一些鋼鐵、零部件可以回收再利用, 但“問題食品”回收並沒有多大利用價值。

他提出, 對“問題食品”就是要嚴格, 一旦允許回收,

就給重新流入市場、坑害廣大消費者留下無限漏洞和巨大隱患, 給政府監管資源帶來過度浪費。 因此, 過期變質食品必須徹底銷毀。

2011年7月, 浙江省出臺的《浙江省施行辦法》規定, 食品經營者發現食品已經變質或者超過保質期的, 應當立即下架、停止銷售、及時銷毀, 不得退回供應商或者生產者, 並建立銷毀記錄台賬。

針對誰負責銷毀、誰負責監管銷毀的問題, 溫州市質監局、市工商局相關人士一致認為, 食品的終端在商場, 經營者是第一責任人, 食品賣到哪裡就在哪裡銷毀, 就地銷毀的唯一責任人就是經銷商。 經銷者必須對過期食品變質負全責, 必須建立處理過期變質食品的台賬, 採取銷毀的有力措施。

溫州市質監局食品生產監管處處長徐文達認為, 如果不在經銷地就地銷毀,漏洞就防不勝防。產品賣到全國各地,這樣就分散了,一分散加以就地銷毀就形成不了回收、“回爐”的產業鏈。

有關專家認為,根據政府職能分工,監管銷毀的責任人應該是工商部門,工商部門要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同時要切實提高識別台賬的能力,落實監管銷毀的措施,定期檢查銷毀及記錄。

如何建立監管銷毀的配套機制,王建偉建議,全國要建立商品電子化追溯機制,建立全國統一聯網大平臺。這個機制的核心工作是更新換代商品外包裝的“身份證”,取消現行已落伍的條碼(一維碼),推行高科技、資訊化的二維碼。

目前條碼的功能偏重於“標識”商品,只注入國家代碼、廠商編號、商品代號等簡單資訊。而且這些資訊是獨立單一的“自家門牌”,廠家與商家脫節,省市之間地區分割,這樣工商、質檢部門檢測食品無法一查到底、追溯“病根”,也無法聯手追溯。而二維碼偏重“描述”商品,它注入了商品全方位的資訊,包括商品的品名品質規格、生產批次、生產日期、保質期,還有廠名位址電話等。監管部門可借助全國聯網大平臺,用電子化手段隨時隨地對商品品質便捷跟蹤追溯,實現高效監管。

通過二維碼,食品將被置於千萬雙眼皮底下,消費者人人都是“監管員”,人們都可以發現“問題食品”,同時也可以對經銷者一定程度上警醒作用。

如果不在經銷地就地銷毀,漏洞就防不勝防。產品賣到全國各地,這樣就分散了,一分散加以就地銷毀就形成不了回收、“回爐”的產業鏈。

有關專家認為,根據政府職能分工,監管銷毀的責任人應該是工商部門,工商部門要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同時要切實提高識別台賬的能力,落實監管銷毀的措施,定期檢查銷毀及記錄。

如何建立監管銷毀的配套機制,王建偉建議,全國要建立商品電子化追溯機制,建立全國統一聯網大平臺。這個機制的核心工作是更新換代商品外包裝的“身份證”,取消現行已落伍的條碼(一維碼),推行高科技、資訊化的二維碼。

目前條碼的功能偏重於“標識”商品,只注入國家代碼、廠商編號、商品代號等簡單資訊。而且這些資訊是獨立單一的“自家門牌”,廠家與商家脫節,省市之間地區分割,這樣工商、質檢部門檢測食品無法一查到底、追溯“病根”,也無法聯手追溯。而二維碼偏重“描述”商品,它注入了商品全方位的資訊,包括商品的品名品質規格、生產批次、生產日期、保質期,還有廠名位址電話等。監管部門可借助全國聯網大平臺,用電子化手段隨時隨地對商品品質便捷跟蹤追溯,實現高效監管。

通過二維碼,食品將被置於千萬雙眼皮底下,消費者人人都是“監管員”,人們都可以發現“問題食品”,同時也可以對經銷者一定程度上警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