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石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拼音名】Lán Shí Cǎo
【英文名】Herb of Tibet Lancea, Tibet Lancea
【來源】
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肉果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ncea tibetica Hook. F. Et Thoms.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 切段, 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 高3-7cm, 最高不超過15cm。 除葉柄有毛外其餘無毛。 根壯莖細長, 節上有1對鱗片。 葉對生, 成蓮座狀, 通常6-10片;片近革質;倒卵狀長圓形至倒卵形或匙形, 長2-7cm, 先端鈍, 常有小凸尖, 基部漸狹成有翅的短柄, 全緣或有不明顯的鋸齒。 花3-5朵簇生或伸長成總狀花序;苞片鑽狀披針形;萼鐘狀, 革質, 長約1cm, 5裂, 裂片鑽狀三角形;花冠筒長8-13mm, 上唇直立, 2深裂, 偶有幾全裂, 下唇開展,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0-4500m的草地、疏林中或溝穀旁。
資源分佈:分佈于甘肅、青海、四川、雲南、西藏。
【性狀】
性狀鑒別 根莖為細長的類圓柱形, 長短不一, 長3-5(-10)cm, 直徑2-3mm, 表面褐色至黃褐色, 有縱溝棱, 節上有鬚根, 質脆, 易折斷, 斷面平整, 淡黃色或黃褐色。 葉皺縮捲曲, 大部分破碎, 淡綠色, 完整葉片倒卵形或橢圓形或匙形, 長2-5cm, 頂端鈍尖或稍圓, 具短突尖, 基部楔形或成有翅的短柄, 微被短柔毛, 背面有明顯突起的3-5對側脈。 花皺縮捲曲, 萼綠色, 鐘狀, 萼齒5, 狹三角形;花冠二唇形,
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木栓細胞3列。 皮層寬, 多裂隙。 內皮層凱氏點明顯。 中柱鞘纖維排列成斷續的環, 韌皮部較寬, 形成層不明顯。 木質部連接成環, 導管徑向排列, 壁微厚化。 髓薄壁組織多裂隙。
莖橫切面:表皮外被角質層, 非腺毛1至多個細胞, 表皮細胞外壁增厚。 皮層寬, 多裂隙。 內皮層凱氏點明顯。 中柱鞘以內的結構同於根莖。 髓大, 周邊細胞有內含物。
葉片橫切面:葉脈上表皮內凹, 下表皮凸起, 表皮細胞1列, 多氣孔。 柵欄細胞3列, 密集排列。 海綿紡織中具氣室。
粉末特徵:黑綠色, 葉微苦。 ①葉表皮碎片阻礙處散在, 毛基周圍的細胞輻射排列, 氣孔密佈, 不等型。 ②非腺毛多見, 徑31-56μm, 多細胞常碎斷, 頂端尖, 厚壁具縱條紋突起。 ③導管少見, 主要為梯紋導管, 徑8-9μm, 紋孔呈短窄縫。 ④薄壁組織塊阻礙處散在, 細胞無色或含有葉綠體。
【化學成份】全草含葡萄糖(glucose), 果糖(fructose), 熊果酸(ursolic acid), 蔗糖(sucrose), β-穀甾醇(β-sitosterol), 芝麻素(sesamin)[1]。
【性味】味甘;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肺;排膿;解毒;消腫。 主肺熱咳嗽;肺癰;流感;痢疾;咽喉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9g。
【各家論述】
1.《西藏常用中草藥》:清肺熱, 解毒, 祛痰。 治肺膿瘍, 肺炎, 咳嗽。
2.《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解毒消炎。 治肺炎, 痢疾, 心胸煩熱, 流感熱症。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