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連刺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Dài Huánɡ Lián Cì
【別名】土黃連、石妹刺、大黃連、寬葉雞肢黃連、刺黃連、雞腳刺、三顆針
【來源】
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粉葉小檗的根和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rberis pruinosa Frnch.
採收和儲藏:全年采根, 除去雜質, 鮮用或趁鮮切片曬乾。 幹根或莖未開片者, 噴淋清水浸透後切片, 曬乾。
【原形態】粉葉小檗, 常綠小灌木, 高2-3m。 根粗壯, 斷面淺黃色。 小權節處生有堅硬的3分叉刺, 長2-3cm。 葉4-6片簇生, 革質;幾無柄;葉片橢圓形、長圓形或倒卵形, 長2.5-4.5cm, 寬1.5-2.2cm, 先端尖, 基部楔形, 邊緣疏生刺狀齒1-6個, 罕近全緣, 葉脈不顯至無脈, 上面暗綠色, 下面灰白色, 被白粉。 花10-25朵簇生葉腋;萼片6, 下有2個苞片;花黃色, 花瓣6, 較萼片短;雄蕊6, 花藥瓣裂。 漿果橢圓形或近球形, 無花柱, 被白粉或藍粉。 花期5月, 果期8-9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600-3000m的山野路邊。
資源分佈:分佈于廣西雲南、西藏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圓柱狀不規則彎曲, 直徑2-6cm, 外表皮黃色或黃褐色,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木栓層為7-8列木全細胞, 常夏天裂, 木栓細胞壁馬足形增厚, 外壁較薄。 皮層窄, 細胞大小不一, 多切向延長。 維管束外韌型, 40-50個, 環列;韌皮部新月形, 單個纖維散在, 直徑9 μm, 壁薄;束中形成層不甚明顯;木質部發達, 導管直徑約24μm。 射 線平直, 1-4列細胞, 韌皮射線細胞常含草酸鈣方晶。 髓部較大, 約占直徑的1/2。
【化學成份】莖含小檗堿(berberine)1.58%,
【鑒別】
理化鑒別, (1)取粉末少許置載玻片上, 加2%鹽酸1滴, 靜置片刻後鏡檢, 可見鹽酸小檗堿針晶簇。
(2)取粉末少許置載玻片上, 滴加30%硝酸1-2滴, 靜置片刻後鏡檢, 可見黃色硝酸小檗堿針晶簇, 加熱後結晶消失並顯紅色。
【性味】味苦;性寒
【歸經】肝;胃;小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主濕熱泄瀉;痢疾;黃疸;熱淋;咽喉腫痛;口瘡齦腫;火眼目赤腫痛;痄腮;乳癰;癤腫;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0-15g。 外用:適量, 搗敷;或研末調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