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大狼毒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滇南本草》;《滇南本草》:白、綠杆有效, 紫杆無效。

【拼音名】Dà Lánɡ Dú

【英文名】Root of Yunnan Euphorbia

【別名】格枝糯、烏吐、五朵下西山、矮紅、隔山堆、金絲矮陀陀。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大狼毒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uphorbia nematocypha Hand.Mazz.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挖, 洗淨, 切片, 曬乾, 研粉。

【原形態】大狼毒 多年生草本, 高35-55cm。 全株含白色乳汁。 根圓錐狀或圓柱狀, 直徑1-3cm, 外皮淡褐色, 無側根或有少數側根。 莖簇生或單一, 圓柱形, 綠白色, 紅色或下部綠白而上部有紫紅暈, 不分枝或上部有分枝。 單葉互生;無柄;葉片橢圓狀披針形, 橢圓狀長圓形、披針形至長卵形, 長2-5.8cm, 寬0.7-1.9cm, 先端短尖而鈍, 基部楔形, 全緣, 上面綠色, 下面灰綠色, 有時帶紅暈。 花淺黃色, 花序頂生或近頂腋生;頂生花序具5-9枚花梗排列成傘形, 基部具5-9枚葉狀苞片, 成兩輪;腋生花梗單一, 花梗頂端著生一杯狀花序或再作2-4傘狀分枝;總苞淡綠黃色, 具縱棱, 先端5裂, 裂片倒卵形,

先端微凹或全緣;外側腺體4-5枚, 長圓形, 橘紅色或杏黃色, 內面具白絲毛;雄花多數, 通常1-3雄蕊伸出腺體之上, 花絲頂端分叉成2個花藥;中間雌花1朵, 花梗較花絲長, 伸出總苞外, 子房近球形, 密被刺毛, 花柱3枚, 柱頭2叉。 蒴果三棱狀球形, 具小疣狀突起及紅色刺毛;種子卵形, 赭紅色, 長約5mm, 一端具明顯白色種阜。 花期夏季。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原野、山坡路旁或向隉草叢中。

資源分佈:分佈雲南等地。

【化學成份】大狼毒根中含沒食子酸, 2, 5-二羥基苯乙酮(2, 5-dihydroxyacetophenone), 3, 3’-二-O-甲基並沒食子酸-4’-βD-木糖甙(3, 3-O-methylellagic acid-4-β-D-xyloside), 巨大戟萜醇-3, 4, 5-三羥基-20-棕櫚酸酯(ingenol-3, 4, 5-trihydroxy-20-hex-adecanoate), 3, 3-O-甲基並沒食子酸(3, 3-di-O-methylel-lagic acid), A’-(18β, 3a)-新四膜蟲萜-22(29)-烯-3β-醇 [A’-(18β, 3a)-neogammacer-22(29)-en-3β-ol], 岩大戟內酯E(jolkino-lide E), β-穀甾醇(β-sitosterol), 岩大戟內酯B。

【性味】味苦;性溫;大毒

【歸經】心;肺經

【功能主治】化瘀止血;殺蟲止癢。

主創傷出血;跌打腫痛;瘰鬁;疥癬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 研末撒或煎水洗。

【注意】本品有毒, 不可內服。

【各家論述】《雲南中草藥》:止血, 消炎, 消腫。 冶外傷出血。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