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挖出潛伏身邊多發病

■熬不得:風心病的手術時機主要取決於心臟和全身的情況。 如果一直熬著, 把身體其他臟器也熬壞了, 就沒辦法做手術了。

■骨皺紋:人長骨刺, 是正常的老化現象, 就像人老了臉上會長皺紋一樣。 骨刺不會讓人產生不適的症狀, 除非壓迫到了神經或脊椎。

■關節鼠:脫落的關節軟骨、組織碎片在關節腔裡遊蕩, 就像小老鼠亂竄, 跑到關鍵的部位, 就給卡住了, 稍微動一動, 這滑頭的老鼠跑了, 就又能走了。

■跟人急:中國人忌諱看心理科, 認為看心理醫生的人都是精神病, 是不正常的。 很多頭痛頭暈, 可能是心理方面的疾病,

如焦慮症、抑鬱症等。

關鍵字:數脈搏、風心病

義診專家:楊新春, 朝陽醫院理事會理事、心臟中心主任;陳牧雷, 朝陽醫院心臟中心副主任醫師;張婧, 朝陽醫院心臟中心主治醫生。

經常頭暈數數脈

63歲的王大爺身材高大, 但說起話來卻中氣不足, 原來他存在竇性心動過緩, 還查出有頸動脈斑塊, 最近偶爾會覺得頭暈。

楊新春說, 竇性心動過緩是指竇房結自律性降低, 竇性心律時心室率小於60次每分鐘。 輕度的心率下降, 如在55次至60次每分之間, 不會有什麼問題, 但如果過慢, 就會影響重要臟器供血, 比如引發腦供血不足, 病人就會有頭暈, 甚至暈厥。

頭暈也可能是動脈斑塊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引起的, 楊新春指出, “頸動脈斑塊是引發腦卒中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

有頸動脈斑塊就像水管長了水垢, 管子出問題了。 ”

他建議, 如果再出現頭暈症狀, 最好先自己數數脈, 量量血壓, 如果脈搏低於每分鐘50次就要及時就醫。

怎樣數脈:手心向上, 手肘伸直。 另一隻手的食指和中指放在手腕的拇指側, 找到脈搏後用手指輕微壓迫手腕。 數脈搏30秒, 結果乘以2即每分鐘脈搏。 如果心律不正常, 就需要計數一分鐘, 並且多測幾次。

瓣膜有病不能“熬”

51歲的王阿姨患有風濕性心臟瓣膜病, 心慌氣短、走幾步就要休息一下, 現在全靠藥物治療, 她一直在糾結究竟做不做手術。

陳牧雷告訴她:“風心病的手術治療時機, 主要取決於心臟情況和全身情況。 如果您一直熬著,

把身體其他臟器也熬壞了, 就沒辦法做手術了。 到底何時手術, 一定要定期隨訪, 觀察心臟和全身的情況, 綜合評估後由醫生來決定。 ”

風濕性心臟瓣膜病的致病微生物是A型溶血性鏈球菌, 患者一般先有風濕熱病史, 如經常出現上呼吸道感染、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心肌炎等, 之後引發了心臟瓣膜病變。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 風濕性心臟瓣膜病是我國最常見的心臟病, 在成人心血管疾病中約占40%;近些年發病率明顯下降, 約占成人心血管疾病的27%。

關鍵字:骨刺、骨密度、關節鼠、腰椎間盤突出

義診專家:孟祥龍, 朝陽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

骨頭也會長“皺紋”

一位老太太一臉焦慮:“我拍片子發現長骨刺了, 要不要緊啊?”孟祥龍笑著說,

“人長骨刺, 是正常的老化現象, 就像老了臉上會長皺紋一樣。 ”

孟祥龍說, 很多人聞“刺”色變, 以為骨刺是像刺一樣紮進肉裡, 這是望文生義。 骨刺學名骨疣, 是脊柱、關節因種種原因造成軟骨的磨損、破壞, 並促成骨頭本身的修補、硬化與增生, 是一種自然老化現象。 關節內軟骨剝脫可以導致骨刺生長, 同時合併軟骨下神經纖維的外露, 引發關節疼痛、關節變形、身體僵硬、肌肉無力等症狀, 否則骨刺本身不會有讓人產生不適的症狀。

因骨刺生長引發不適的患者, 應多休息、少運動。 骨刺壓迫到神經或脊髓, 可先用非甾體類消炎止疼藥物進行保守治療, 若三個月後仍無緩解則考慮手術。 炎症引發的疼痛, 用非甾體類消炎止疼藥物治療即可。

“走”出來的兩種病

很多患者人不走路沒事, 一走路就會出現腰疼、大胯疼、小腿沉、足部麻木疼痛等症狀, 需要走走歇歇, 醫學上稱之為下肢間歇性跛行。 孟祥龍提醒大家, 腰椎管狹窄和下肢血管病變, 都會引發上述症狀, 就診時要注意區分, 選擇對應的骨科或血管科。

腰椎管狹窄症是引起腰痛或腰腿痛的最常見疾病之一。 由於腰椎管狹窄, 神經受到壓迫而缺血, 從而引發臀部、大小腿的無力和不適, 在行走後加重。

下肢血管病變, 也可能會引發跛行。 肢體活動或行走時肌肉耗氧增加, 需要的供血量隨之增加。 血管供血不足, 造成供氧的不足, 就引起了局部的酸脹、疼痛等症狀。

孟祥龍表示, 這兩種病因引起的症狀非常相似,

有可能誤診, 一定要注意鑒別。

骨密度不能只測手腕

“大夫, 我怎麼就骨質疏鬆了呢?我平時很注意營養搭配的。 ”

孟祥龍一邊招呼這位心急的就診老人坐下, 一邊看著她的體檢報告, “您的骨質疏鬆已經有點嚴重了, 需要服藥了, 不然很容易出現骨折。 ”

老人很疑惑:“這怎麼一下子就不行了呢?單位每年組織的體檢中有測骨密度的, 就是把手伸進去就測出來的那種, 我都沒有問題的。 ”

孟祥龍解釋說, “骨密度的測量, 不能單靠一個點。 前胸、腰椎、股骨、手腕這四個關鍵點一個也不能少。 特別對於更年期以後的女性, 身體不同部位的骨流失是不同的。 腰椎和髖部是特別容易骨折的部位, 要重點監測。 ”

會點穴的“關節鼠”

一位大爺探著頭, 找著骨科大夫後,就安心地排隊等著。輪到他的時候,他迫不及待地給大夫講自己遇到的怪事兒:“我經常走著走著,就像被點了穴似的,給卡住了,走不動了。”

“您當時是什麼感覺呢?出現了之後多久能緩解?疼的部位一樣嗎?”孟祥龍問得很詳細。

老人說:“從去年開始,卡住後我慢慢踢踢腿,又能走路了,每回疼的地方還不一樣。”

“您這關節裡面有個小老鼠。”孟祥龍進一步解釋說,“人年齡大了,有了骨關節病、風濕性關節病等,體內的一些關節軟骨、組織碎片脫落,在關節腔裡遊蕩,我們醫學上有個很形象的名字,叫關節鼠。就像是有個小老鼠在關節腔裡面亂竄,一跑到關鍵的部位,就給卡住了,稍微晃晃腿,動一動,這滑頭的老鼠跑了,就又能走了。”

“那要不要動手術呢?”

孟祥龍說:“如果不太影響生活的話,可以不用管它。如果發作很頻繁,就要找只貓來抓這只鼠了。只需要做個關節鏡手術,開個小口,把這些碎片取出來,就可以根治。現在這項技術已經很成熟了。”

肌肉是個“發動機”

53歲的周先生半年前因腰椎間盤突出症做了手術,但術後總是覺得腰發沉,走路時間一長就覺得很累,他擔心這是不是手術引發了其他併發症。

孟祥龍仔細查看了片子,確認不是手術引起的,而是術後腰背肌肉力量沒恢復造成的。

他解釋說:“這個手術通俗一點說就是:剝開腰椎後部肌肉——打入定位針——植入螺釘固定——植骨融合,手術過程需要剝離肌肉,對肌肉會有影響。另外,植骨融合也需要有個過程,因此術後一段時間腰發沉是正常的。”

孟祥龍說,腰椎間盤突出症術後肌肉的恢復和骨頭的融合同樣重要。骨頭是“支架”,肌肉是“發動機”,如果肌肉力量沒有恢復,“發動機”就不能正常發揮作用,患者就會感到腰部使不上勁,發沉發酸等。

孟祥龍說,一般來說,患者需要半年到一年時間才能恢復腰部的肌肉力量。手術後3~6個月要主動鍛煉背部肌肉,多做“燕子飛”——趴在床上,以腹部為支撐點,抬頭、挺胸,同時抬起四肢,讓身體像燕子在飛一樣。每次5秒鐘,反復多次。

還可以熱敷、理療來緩解,若腰沉得很厲害,要及時就醫。

關鍵字:甘油三酯、低血糖

義診專家:潘永華,朝陽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

他汀管不住甘油三酯

他汀類藥物是經典而有效的降脂藥物。可是,在義診中,一位高血脂患者指著自己一年比一年高的甘油三酯,不解地問醫生:“我一直吃著阿伐他汀,怎麼沒什麼效果啊?”

潘永華說,高膽固醇和高甘油三酯都屬高血脂範疇,他汀類藥物降膽固醇的效果不錯,但降甘油三酯的效果一般。

而這位患者恰恰是甘油三酯高,膽固醇卻並不高,所以服用阿伐他汀效果自然不佳。潘永華建議,用主要針對甘油三酯的力平之來代替阿伐他汀。

夏季重防低血糖

夏季最重要的是要防止低血糖。潘永華說,長期低血糖會損傷腦細胞,影響記憶;血糖如果過低,還可能危及生命。

“夏季有的人可能食欲不振,吃不太多而導致低血糖。另外,有的患者可能睡眠不規律情況加重,這會影響清晨的空腹血糖。”潘永華說,夏季測血糖一天至少測四次,早上空腹一次,從吃第一口飯算起,三餐兩個小時後各測一次,一周測一兩天。

低血糖的典型症狀包括心慌、出汗、饑餓、眼前發黑等,如果此時測出的血糖低於2.8,就肯定是低血糖了。不過潘永華提醒,如果平時血糖一貫較高,比如在14、15左右的,出現了上述症狀,即使測出血糖在6~7範圍內,也算是低血糖反應了。

關鍵字:手抖、頭疼

義診專家:李淑娟,朝陽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

手抖未必帕金森

神內諮詢台前,三名患者彼此非常熟悉,“這個住我對門,這個住我樓上,我們都有手抖。”其中有一位年紀較大的患者頭不停搖擺著,手抖得很厲害,他們都懷疑自己是帕金森病。

李淑娟說,手抖不一定都是帕金森病。帕金森病引起的是靜止性震顫,手指就像數鈔票一樣,不由自主地顫抖。此外,帕金森患者還有“面具臉”、肌肉僵硬、起步困難、步伐小而快等特點。

手抖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特發性震顫大多由遺傳因素導致,隨著年齡增加,震顫會加劇。李淑娟說,只要不影響正常生活,一般可以不治療,必要時可服用阿爾瑪律。

甲狀腺功能亢進也會引發手抖,但僅限於手臂,另外還伴有心慌、怕熱多汗、多食易饑、體重減輕等症狀。

肝性腦病則會引發撲翼樣震顫,即當兩臂平舉,手指分開時,會出現手臂向外偏斜,腕和掌指關節快速而不規則的陣發性屈伸動作,如同鳥兒拍動翅膀一樣。此外,喝酒、藥物中毒、老年癡呆症等也會引發震顫。

一說看心理科就跟人急

“大夫,我頭痛,睡眠特別不好,您看是不是腦子有問題?”43歲的齊大姐還沒坐定,就急切地問道。待李淑娟詳細詢問了病史,看了檢查單和片子後,告訴她並沒有腦神經方面的問題,或許只是心理問題。

齊大媽有些急了:“大夫,你以為我在騙你嗎?我是真頭疼……”記者注意到,就在諮詢的這十幾分鐘內,齊大媽總是坐立不安,挪挪凳子,看看手錶。

李淑娟是一位辨別真假神經內科疾病的高手、快手。

李淑娟說,人們提到頭痛頭暈,睡不好,總先來看神內。其實,當各項檢查顯示患者沒有器質性的病變,很可能是心理方面的疾病,如焦慮症、抑鬱症等。

李淑娟說,中國人忌諱看心理科,認為看心理醫生的人都是精神病,是不正常的。其實,心理疾病也是一種病,經過專業醫生的對症治療,都會有效果的。

關鍵字:脾虛濕盛

義診專家:黃粵,朝陽醫院中醫科主治醫生

一半人戴著“乏力帽”

黃粵是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博士,起先還擔心自己的職稱不高,又年輕,群眾不信任。沒想到她是這次義診結束最晚的大夫。已經中午12點多了,她面前還排著長長的隊伍。

黃粵問得很細,給每個人都號脈、看舌頭,非常認真,一上午忙得水都來不及喝。

“今天來的人,接近一半都有乏力、便溏、頭暈沉的症狀。”黃粵說,在中醫看來,這一類症狀的病因叫做脾虛濕盛,與患者本人的脾虛以及暑濕盛有關,可以找中醫辨識體質喝湯劑。但如果沒條件,可以找一味中成藥——參苓白術丸——是治療脾虛濕盛的常用藥,凡有乏力、懶言、頭暈,就像戴了頂帽子一樣,胖大舌、齒痕舌,大便稀而不成形等症狀的,可以服用。

配合服藥,還可用薏米加紅豆熬粥喝,山藥也是不錯的選擇,可以煮粥,也可以炒著吃。

找著骨科大夫後,就安心地排隊等著。輪到他的時候,他迫不及待地給大夫講自己遇到的怪事兒:“我經常走著走著,就像被點了穴似的,給卡住了,走不動了。”

“您當時是什麼感覺呢?出現了之後多久能緩解?疼的部位一樣嗎?”孟祥龍問得很詳細。

老人說:“從去年開始,卡住後我慢慢踢踢腿,又能走路了,每回疼的地方還不一樣。”

“您這關節裡面有個小老鼠。”孟祥龍進一步解釋說,“人年齡大了,有了骨關節病、風濕性關節病等,體內的一些關節軟骨、組織碎片脫落,在關節腔裡遊蕩,我們醫學上有個很形象的名字,叫關節鼠。就像是有個小老鼠在關節腔裡面亂竄,一跑到關鍵的部位,就給卡住了,稍微晃晃腿,動一動,這滑頭的老鼠跑了,就又能走了。”

“那要不要動手術呢?”

孟祥龍說:“如果不太影響生活的話,可以不用管它。如果發作很頻繁,就要找只貓來抓這只鼠了。只需要做個關節鏡手術,開個小口,把這些碎片取出來,就可以根治。現在這項技術已經很成熟了。”

肌肉是個“發動機”

53歲的周先生半年前因腰椎間盤突出症做了手術,但術後總是覺得腰發沉,走路時間一長就覺得很累,他擔心這是不是手術引發了其他併發症。

孟祥龍仔細查看了片子,確認不是手術引起的,而是術後腰背肌肉力量沒恢復造成的。

他解釋說:“這個手術通俗一點說就是:剝開腰椎後部肌肉——打入定位針——植入螺釘固定——植骨融合,手術過程需要剝離肌肉,對肌肉會有影響。另外,植骨融合也需要有個過程,因此術後一段時間腰發沉是正常的。”

孟祥龍說,腰椎間盤突出症術後肌肉的恢復和骨頭的融合同樣重要。骨頭是“支架”,肌肉是“發動機”,如果肌肉力量沒有恢復,“發動機”就不能正常發揮作用,患者就會感到腰部使不上勁,發沉發酸等。

孟祥龍說,一般來說,患者需要半年到一年時間才能恢復腰部的肌肉力量。手術後3~6個月要主動鍛煉背部肌肉,多做“燕子飛”——趴在床上,以腹部為支撐點,抬頭、挺胸,同時抬起四肢,讓身體像燕子在飛一樣。每次5秒鐘,反復多次。

還可以熱敷、理療來緩解,若腰沉得很厲害,要及時就醫。

關鍵字:甘油三酯、低血糖

義診專家:潘永華,朝陽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

他汀管不住甘油三酯

他汀類藥物是經典而有效的降脂藥物。可是,在義診中,一位高血脂患者指著自己一年比一年高的甘油三酯,不解地問醫生:“我一直吃著阿伐他汀,怎麼沒什麼效果啊?”

潘永華說,高膽固醇和高甘油三酯都屬高血脂範疇,他汀類藥物降膽固醇的效果不錯,但降甘油三酯的效果一般。

而這位患者恰恰是甘油三酯高,膽固醇卻並不高,所以服用阿伐他汀效果自然不佳。潘永華建議,用主要針對甘油三酯的力平之來代替阿伐他汀。

夏季重防低血糖

夏季最重要的是要防止低血糖。潘永華說,長期低血糖會損傷腦細胞,影響記憶;血糖如果過低,還可能危及生命。

“夏季有的人可能食欲不振,吃不太多而導致低血糖。另外,有的患者可能睡眠不規律情況加重,這會影響清晨的空腹血糖。”潘永華說,夏季測血糖一天至少測四次,早上空腹一次,從吃第一口飯算起,三餐兩個小時後各測一次,一周測一兩天。

低血糖的典型症狀包括心慌、出汗、饑餓、眼前發黑等,如果此時測出的血糖低於2.8,就肯定是低血糖了。不過潘永華提醒,如果平時血糖一貫較高,比如在14、15左右的,出現了上述症狀,即使測出血糖在6~7範圍內,也算是低血糖反應了。

關鍵字:手抖、頭疼

義診專家:李淑娟,朝陽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

手抖未必帕金森

神內諮詢台前,三名患者彼此非常熟悉,“這個住我對門,這個住我樓上,我們都有手抖。”其中有一位年紀較大的患者頭不停搖擺著,手抖得很厲害,他們都懷疑自己是帕金森病。

李淑娟說,手抖不一定都是帕金森病。帕金森病引起的是靜止性震顫,手指就像數鈔票一樣,不由自主地顫抖。此外,帕金森患者還有“面具臉”、肌肉僵硬、起步困難、步伐小而快等特點。

手抖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特發性震顫大多由遺傳因素導致,隨著年齡增加,震顫會加劇。李淑娟說,只要不影響正常生活,一般可以不治療,必要時可服用阿爾瑪律。

甲狀腺功能亢進也會引發手抖,但僅限於手臂,另外還伴有心慌、怕熱多汗、多食易饑、體重減輕等症狀。

肝性腦病則會引發撲翼樣震顫,即當兩臂平舉,手指分開時,會出現手臂向外偏斜,腕和掌指關節快速而不規則的陣發性屈伸動作,如同鳥兒拍動翅膀一樣。此外,喝酒、藥物中毒、老年癡呆症等也會引發震顫。

一說看心理科就跟人急

“大夫,我頭痛,睡眠特別不好,您看是不是腦子有問題?”43歲的齊大姐還沒坐定,就急切地問道。待李淑娟詳細詢問了病史,看了檢查單和片子後,告訴她並沒有腦神經方面的問題,或許只是心理問題。

齊大媽有些急了:“大夫,你以為我在騙你嗎?我是真頭疼……”記者注意到,就在諮詢的這十幾分鐘內,齊大媽總是坐立不安,挪挪凳子,看看手錶。

李淑娟是一位辨別真假神經內科疾病的高手、快手。

李淑娟說,人們提到頭痛頭暈,睡不好,總先來看神內。其實,當各項檢查顯示患者沒有器質性的病變,很可能是心理方面的疾病,如焦慮症、抑鬱症等。

李淑娟說,中國人忌諱看心理科,認為看心理醫生的人都是精神病,是不正常的。其實,心理疾病也是一種病,經過專業醫生的對症治療,都會有效果的。

關鍵字:脾虛濕盛

義診專家:黃粵,朝陽醫院中醫科主治醫生

一半人戴著“乏力帽”

黃粵是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博士,起先還擔心自己的職稱不高,又年輕,群眾不信任。沒想到她是這次義診結束最晚的大夫。已經中午12點多了,她面前還排著長長的隊伍。

黃粵問得很細,給每個人都號脈、看舌頭,非常認真,一上午忙得水都來不及喝。

“今天來的人,接近一半都有乏力、便溏、頭暈沉的症狀。”黃粵說,在中醫看來,這一類症狀的病因叫做脾虛濕盛,與患者本人的脾虛以及暑濕盛有關,可以找中醫辨識體質喝湯劑。但如果沒條件,可以找一味中成藥——參苓白術丸——是治療脾虛濕盛的常用藥,凡有乏力、懶言、頭暈,就像戴了頂帽子一樣,胖大舌、齒痕舌,大便稀而不成形等症狀的,可以服用。

配合服藥,還可用薏米加紅豆熬粥喝,山藥也是不錯的選擇,可以煮粥,也可以炒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