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牙小事大!如何讀懂寶寶的“牙語”?

長牙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每位父母都希望寶寶能夠擁有一口漂亮的牙齒, 如若寶寶的牙齒未能一顆顆按時報到, 家長就會開始焦慮起來, 擔心是不是缺乏什麼營養素?或是當寶寶的牙齒遇到一些小狀況時, 家長莫名的擔心便會湧上心頭。 那麼, 關於寶寶的“牙語”, 父母應該如何去解讀呢?

 

“時態問題”——寶寶的出牙早晚與什麼有關?

有的寶寶從4個月開始長牙, 大部分寶寶都是從6-9個月開始長牙, 還有個別寶寶到9-12個月才開始長牙。 一般情況下, 到了寶寶2歲半至3歲後, 20顆乳牙就會長齊;到了6歲孩子開始換牙, 長出恒牙, 這個過程大概在12至14歲左右完成。 但是, 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會按照這個規律“按部就班”的進行, 這個過程受到遺傳因素、營養因素等各種因素的影響。

專家表示, 只有當寶寶13個月還未出牙時, 才屬於出牙遲緩的情況, 出牙早晚具有顯著的個體差異。

但是, 家長需要注意寶寶維生素AD和鈣質的補充, 如果寶寶吃奶量較少, 從飲食中獲取的鈣量有限, 建議家長額外給寶寶補充鈣質。 此外, 缺乏維生素AD也會影響牙齒的健康發育, 這是因為維生素AD對於促進鈣吸收和牙齒的萌出是十分關鍵, 補充不到位會導致牙齒發育遲緩、不良。 家長在購買維生素AD補充劑時需要注意辨別成分, 以維生素AD比例為3:1最合理科學, 建議媽媽們聽從醫生建議, 選擇像伊可新等大品牌的產品, 品質也更有保障。

同時, 家長還應該注意輔食的科學添加, 6-12個月是寶寶發展咀嚼和吞咽技巧的關鍵期, 當寶寶有上下牙床咬的動作時, 就表示自身咀嚼的能力已初步具備, 爸媽要及時進行針對性的鍛煉,

根據寶寶的進食能力及時調整食物狀態, 逐漸增加硬度。 如果輔食過於精細軟爛, 寶寶的咀嚼功能得不到有效鍛煉, 不利於牙齒的萌出和之後的牙齒排列,

“病句問題”——寶寶牙齒的這些小狀況是否要緊?

問題1:乳牙齲齒要不要高度重視?

很多家長認為乳牙早晚會換掉, 好壞與否和恒牙並無關聯。 然而, 事實並非如此。 乳牙的腐壞會影響恒牙乃至面部骨骼的發育異常。 此外, 齲齒會影響寶寶進食, 導致咀嚼功能發育受阻, 進而影響頜骨發育, 同時影響新牙的生長, 是造成牙齒參差不齊的重要因素。 而且恒牙牙胚長在乳牙胚下面,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 恒牙牙胚和乳牙牙胚離得越來越近, 細菌就會沿著腐壞嚴重的乳牙牙根接觸到恒牙牙胚,

致使寶寶的恒牙在沒長出來之前, 就已經被細菌侵蝕。 因此, 家長發現寶寶有齲齒一定要及早治療。

問題2:寶寶牙齒看起來黃黃的是什麼原因?

乳牙剛長出來時是白色的, 但是有的家長發現寶寶的牙齒有黃色牙菌斑附著, 看起來黃黃的, 甚至有些寶寶的牙齒還會出現黑斑。 導致此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有兩種, 一種情況是牙齒有附著物, 這種情況下牙齒表面光滑, 並沒有侵蝕痕跡, 不會對牙齒本身造成損傷, 會隨著時間而慢慢自然脫落。 另一種情況是齲齒, 直觀上是牙齒表面粗糙, 有侵蝕的痕跡。 特別是維生素A缺乏的寶寶, 往往牙釉質發育不良, 更容易受到牙菌侵蝕, 易發乳牙齲齒。

如果發現寶寶牙齒出現黑斑, 要及時就醫, 請牙醫進行判別和診斷。

問題3:牙縫寬會影響牙齒的正常生長嗎?

當寶寶剛剛有牙齒萌出時, 家長發現寶寶的牙縫會有些寬, 其實這是換牙期的正常現象, 無需過多擔心。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加, 牙縫會慢慢越來越窄, 家長在此期間需要做好口腔清潔和牙齒的護理工作。 如果換牙結束後牙縫一直沒有變窄, 則需要及時就診處理。

問題4:馬牙要不要進行特殊處理?

有些新生寶寶的牙齦或口腔其他部位會出現1-2個如同綠豆大小, 高出黏膜面的白色附著物, 這是由於結締組織增生所致, 俗稱“馬牙”。 如果不影響孩子吃奶進食, 則無需做特別處理, 過一段時間會自行消失。 父母一定要注意寶寶的口腔衛生,

及時給寶寶擦淨口唇、嘴角、頜下的奶漬, 一定不要拿針去挑或者用布去擦拭, 這樣十分容易傷害到寶寶薄嫩的口腔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