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秋冬多吃花生甘藍可暖胃

10月23日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氣肅而霜降, 陰始凝也。 ”可見“霜降”表示天氣逐漸變冷, 開始降霜。

此時, 人的陽氣與草木一樣開始由收轉向了藏。 這段時間, 血熱、血黏、血稠的人要防止“腦梗”的發生。 應對措施是少吃辣味和溫補之物, 儘量不飲酒, 血熱的人適合經常吃些海帶以涼血。 只要飲食起居得當, 可有效地避免“腦梗”一類問題的發生。

霜降進補, 調養脾胃是關鍵

霜降作為秋季進入冬季的一個過渡節氣, 是我國秋季中最寒涼的一個節氣。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講, 這時應適當進補,

為迎接寒冬做準備。 諺語有“補冬不如補霜 降”的說法, 認為“秋補”比“冬補”更重要。 這是為什麼呢?秋補是“打底補”, 相當於打地基, 只有地基牢固了, 冬補才會有意義。

在這個 季節應選擇什麼樣的進補方式呢?我國民間有煲羊肉、煲羊頭的習俗。 俗話說“吃腦補腦”, 據說吃煲羊頭能輔療“頭風”等疾病。 廈門民俗則是在霜降節氣時吃紅 柿, 據說有補筋骨、清熱潤肺、祛痰鎮咳的功效。 這些進補方式都有一定道理, 但在中醫看來, 霜降進補最主要的還是健胃補脾。

因為秋季進補是為冬季進補打基礎的, 而脾胃是後天之本, 是氣血的生化之源, 就是說, 冬季進補能不能達到高效, 關鍵在於脾胃是“受補”還是“不受補”, 不先把脾胃養好,

進補後承受不了, 就會發生腹脹、不能消化甚至腹瀉等現象。

在飲食上, 可常食用有益於健脾的山藥薏米粥及紅棗、牛肉、四季豆。 在此, 再推薦一種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芡實。 芡實可健脾補腎、止瀉, 符合深秋補脾胃而冬季補腎的中醫養生理論, 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所以, 深秋吃芡實是非常有利於身體健康的。

芡實的吃法很簡單, 如蝦仁炒芡實、冰糖桂花煮芡實、芡實粥。 《本草綱目》稱:“糯米合芡實作粥食, 益精強志, 聰耳明目, 通五臟, 好顏色。 ”不過, 吃芡實 時要用慢火燉煮至爛熟, 細嚼慢嚥, 方能起到充養身體的作用。 一次不能食用太多, 以50克為宜。 由於芡實有較強的收澀作用, 便秘、尿赤者及婦女產後皆不宜 食。

此時還可多吃點性溫熱而又不偏燥的食物,

如核桃仁、黑豆等, 或是服用一些滋補粥湯, 如三七、胡椒燉雞或黃芪、當歸、生地、三七、蔥白、生薑燉雞等。

霜降多胃病, 暖胃散寒可食療

在霜降時段, 是脾臟功能處於旺盛的時期, 由於脾胃功能過於旺盛, 易致胃病發生, 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復發的高峰期。 因為寒冷的刺激, 人體胃腸蠕動的正常規律被擾亂, 破壞了胃腸的防禦屏障, 對潰瘍的修復不利, 還可導致新潰瘍的出現。

對付霜降時節高發的胃痛, 溫胃散寒是最有效的辦法。 如果這時有意識地選擇一些暖胃食物, 如南瓜、胡蘿蔔、甘藍、紅薯、花生等, 便可以達到養胃暖胃的目 的。 特別是溫胃散寒的花生, 在治療胃病方面歷代醫書多有記載。

《本草綱目》說:“花生悅脾和胃潤肺化痰、滋養補氣、清咽止癢。 ”《藥性考》說:“食用花生 養胃醒脾, 滑腸潤燥。 ”所以說在霜降時節食用花生是明智的選擇。 每天可適量吃生花生(不超過50克), 對養胃有一定好處。

吃生花生要連著紅衣一起吃。 女性經期、孕期、產後和哺乳期更應該常吃, 對於養血、補血很有好處。 花生紅衣還有生髮、烏髮的效果, 常吃能使頭髮更加烏黑亮麗。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人吃生花生都有好處, 比如有些跌打瘀腫的病人, 就不宜吃。 花生紅衣能止血、促進凝血, 跌打損傷、血脈瘀滯者吃得過多, 會導致血瘀難散。 另外, 因為花生中含有的油脂多, 需要多耗膽汁去説明消化, 所以那些做過膽囊切除手術或膽病患者,

也不宜多吃花生。

穴位按摩, 和胃止痛

除食療外, 我們還可通過穴位按摩緩解和治療胃腸疾病, 常用穴位有中脘穴、天樞穴、足三裡穴。

中脘穴 中脘穴是治療胃腸疾病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穴位。 它位於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的中點, 大約在肚臍向上一掌處。 指壓時仰臥, 放鬆肌肉, 一邊緩緩吐氣, 一邊用指頭用力下壓, 6秒鐘後將手離開, 重複10次, 就能使胃部感到舒適。 在胃痛時採用中脘指壓法效果更佳。

天樞穴 此穴位於人體中腹部, 肚臍左、右三指寬處。 患者可平躺在床上, 用中間三個手指下壓, 按摩此處約2分鐘。 天樞穴的主治病症包括消化不良、噁心欲吐、胃脹、腹瀉、腹痛等。

足三裡穴 足三裡穴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

脛骨前脊外側一橫指處。 按壓6秒鐘將手離開一次, 重複10次。 可促進胃酸分泌, 使胃部感覺舒服, 而且還能起到止痛的作用。

由於腸胃喜暖惡冷, 入秋後要特別注意胃部保暖, 及時添加衣服, 夜晚避免腹部著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