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低齡學習者只有耐心還不夠
如果在父母、教師群體中發起一個調查:教育孩子, 我們最需要的是什么?相信“耐心”能排進答案中的前三名。
從教以前, 我也認為, 只要我有足夠的耐心, 就沒有教不會的學生。 但從教之后遇到的各種課堂問題卻讓我措手不及、抓耳撓腮。
后來, 我恍然大悟——我一直在花時間思考作為教授者的我如何更專業、更有耐心, 卻忘了學習的主體是孩子。 他們是怎么學的?這才是我首先應該思考的問題。 面對性格迥異、學習風格多樣、思維方式不同的孩子, 如果沒有真正了解其身心特點, 運用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 在面對語言和文化的多重差異下, 了解學生就顯得更為必要, 因為其直接影響教學質量。
首先, 要注意課堂節奏的把握。
小學生的有意注意是短暫的。 比如, 上課過程中, 有些學生開始走神、做小動作, 其實這與教學內容、老師的教學方法無關, 是低年級學生普遍現象。 在了解孩子身心特點之后, 我們要有節奏、有張弛地安排課程內容, 這比一遍遍不厭其煩地提醒高效得多。 比如在令人困乏的下午上課, 我會把重要的內容安排在相對高效的第一節課, 以免孩子因犯困錯過教學重點;留出短暫放松時間, 可以做一段手指操, 也可以看一段有趣的中文小視頻,
其次, 要注意教學方法的設計。
能巧妙契合并利用學生身心特點的課堂, 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必然很高, 也會有良好的反饋。
在對外漢語這類語言課堂上, 避免枯燥、機械, 巧用孩子喜歡未知驚喜、喜歡比賽等天性來設計教與練是關鍵所在。 如果僅讓學生反復讀課文、讀句子, 學生往往容易心不在焉。 但如果在復習過程中, 引入“翻蓋有驚喜”等游戲形式, 學生往往會在抽到題目時歡呼。 再比如, 抽象難懂的中文詩句, 加入情景營造和動作演繹, 更易理解和記憶;各種別開生面的小組比賽也能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
我在課堂上就觀察到, 上述小游戲、小驚喜、小比賽讓學生樂此不疲,
最后, 要注意課堂用語與評價方式。
我們常反感“貼標簽”行為, 因為可能會導致消極的心理暗示, 甚至可能會讓人不斷地降低自我標準。 但在面對學生時, 老師也許會不自覺地給學生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簽:上課老講話、害羞、愛哭、搗蛋鬼等。
低年級學生是一張白紙, 當老師給他們“貼標簽”時, 學生對自己的認識和定位也會跟著這個“標簽”走。
因此, 如果在課堂上遇到學生不遵守課堂紀律的情況, 與其不斷告誡或者批評他們“不要講話”“不要畫畫”等, 不如用“榜樣激勵法”“目標激勵法”“授權激勵法”等方式, 來引導學生做正確的事。 當老師開始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課堂用語, 慢慢把消極評價調整為積極評價,
學生不失天真本性, 又在寓教于樂的課堂里張弛有度。 這是一個小改變帶來的良性循環, 究其根本, 還是老師首先要花時間了解學生。
因此, 作為教師, 尤其是面對低年級學生時, 理解學生的身心特點, 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 要比一味“耐心”更為重要。 (潘貝倫)
[責編: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