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部間質瘤是什么
很多人對胃部間質瘤不是特別的了解, 原發在胃腸道, 它屬于一種間葉源性腫瘤, 它的發病率相對來說是比較高的, 患者一旦出現這種病癥, 往往出現惡心嘔吐等情況, 常常會導致貧血, 有的時候會引起胃腸道出血, 另外胃部間質瘤分為低度惡性和高度惡性, 中老年人發病率比較高, 我們來簡單的了解一下。
胃部間質瘤是什么
“胃腸道間質瘤(GISTs)”于1983年被首次提出, 指原發于胃腸道、大網膜和腸系膜的c-KIT(CD117, 干細胞因子受體)染色陽性的梭形細胞或上皮樣細胞的一組間葉源性腫瘤。 間質瘤最常發生在胃, 發病率為60%~70%, 為胃間質瘤。 大體病理表現為腫瘤直徑2~20cm不等, 境界清楚質硬腫塊, 切面呈灰白色或紅棕色, 囊性或實性, 也可伴有壞死及黏液變性。
臨床表現:男女之比為2∶1, 中老年人中多見。 常見臨床癥狀有惡心、嘔吐、上腹痛、貧血、腫塊與上胃腸道出血等。 間質瘤是一種交界性腫瘤,
鑒別診斷
胃腸道間質瘤其臨床表現多樣, 其大小也存在較大差異。 因其非特異的臨床表現, 給胃腸道間質瘤的診斷帶來困難。 胃間質瘤的發現可能因消化道癥狀經內鏡檢出, 但其診斷與分期基本依靠CT檢查。 GIST影像學表現多樣, 主要影像學診斷要點包括腫瘤與腸壁的關系, 即生產方式, 強化特點及其他圖像特征, 比如鈣化、壞死等。 GIST生長方式包括腔外型、腔內型、內生型及混合型。
較大腫瘤其內可伴壞死、液化, 強化方式以明顯不均勻強化居多。 不同的生長方式, 導致腫瘤與周圍組織關系不同, 尤其是外生性、混合型病變, 極易導致影像學誤診。
CT表現:
1、胃間質瘤發生于胃體或胃底多見, 胃竇少見。
2、腫瘤好發于胃壁肌層的兩端, 多沿胃壁的垂直方向生長, 腫瘤具有瘤體大但較局限的生長特點, 腫瘤多呈向腔內、腔外、腔內外生長圓形或類圓形軟組織腫塊, 表面可伴有潰瘍形成。
3、腫瘤血供豐富, 漸進性強化(均勻或不均勻)是胃間質瘤的主要強化方式。
4、低度惡性胃間質瘤:一般直徑多小于5cm, 形態較規則, 密度均勻, 偶見點狀鈣化, 與周圍器官或組織分界較清, 或輕度占位效應, 極少侵犯臨近器官或組織。
5、惡性間質瘤:直徑多大于5cm, 腔內外生長、形態欠規則, 腫塊密度多不均勻,
6、很少發生淋巴結轉移, 以血行轉移為主, 并有一定的種植轉移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