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怎么治療糜爛性胃炎
糜爛性胃炎本病屬于中醫學“嘔吐”、“胃痛”、“嘔血”、“便血”等證范疇。 歷代醫家論述較多,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木郁之發, 民病胃脘當心而痛, 上支兩脅, 膈咽不通, 食飲不下。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厥陰司天, 風淫所勝, 民病胃脘當心而痛。 ”張仲景認為病因與“宿食”有關;孫思邈指出“九種心痛”, 實際包括許多原因所致之胃痛;李東垣、朱丹溪則認為與飲食勞倦, 中氣不足, 寒邪襲胃有關, 這對于認識本病有一定幫助。 總之, 本證之發生多由胃熱、肝火、脾虛、瘀血引起。 辨證分以下4型治療。
肝火犯胃
由于恚怒傷肝, 疏泄不暢,
脾氣虛損
由于素體虛弱, 或久病失養, 外感寒邪, 內傷生冷, 中陽不振, 虛寒內生而致。 癥見胃脘隱痛, 嘔吐清水, 面色萎黃, 神疲乏力, 甚則嘔血, 大便色黑。 舌質淡胖, 苔白膩, 脈象沉細無力。 治宜健脾益氣, 攝血寧神。 方選歸脾湯化裁, 藥用黨參、黃芪、白術、白芍、當歸、茯神、酸棗仁、砂仁、伏龍肝、焦地榆、槐花、甘草等。
熱傷胃絡
由于恣食肥甘, 偏嗜辛辣, 損傷脾胃, 運化失職, 水濕停滯,
瘀血阻絡
由于久病胃痛, 反復發作, 氣機不利, 傷及胃絡, 血瘀阻滯, 不通則病而致。 癥見胃痛拒按, 痛處不移, 宛如針刺, 夜間尤著, 或徹胸背, 嘔血便血。 舌質紫黯, 或有瘀斑, 脈象弦澀。 治宜活血化瘀, 理氣止痛。 方選金鈴子散加味, 藥用川楝子、元胡索、丹參、五靈脂、生蒲黃、赤芍、廣木香、佛手、制沒藥、制乳香、甘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