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高樓對健康有影響嗎
住8層以上壽命更長
居住環境是決定人們健康和壽命的一個重要因素, 瑞士伯恩大學的雷多斯洛·潘克紮克等人對瑞士150萬人的調查發現, 住在8樓以上的人提早死亡的幾率要比住在低層的人低22%, 其中, 死於肺部疾病的幾率低40%, 死於嚴重心臟病的幾率低35%。 居住在較低層住宅的人死亡原因, 大多與肺部和心臟疾病相關。 此項研究的論文已經發表於《歐洲流行病學雜誌》。
研究者認為, 和住在低層的人比較起來, 住在高層住宅的人更可能徒步上下樓梯, 因而鍛煉身體的機會多一些, 由此遠離了心臟疾病。
高層住宅還有很多優點。 例如, 視野較好, 一覽眾山小。 休閒之際, 站在窗前或陽臺上, 遠眺, 城市美景盡收眼底, 清風徐來, 確實令人心曠神怡;採光好, 室內光線充足, 7層以上樓層的日照時間相對更長;通風效果好, 空氣流通速度快, 房間內較容易形成穿堂風;夏天蚊子相對較少;安靜、舒適, 灰塵少。
“接地氣”更多是心理需要
中國有一個傳統的觀念, 住高層住宅不太容易“接地氣”, 身體會產生不適。 其實, 所謂“接地氣”, 更多是因為人的居住環境和行為影響心理感受的一種現象。
由於受地心引力的影響, 人們在足踏大地時有本能的安全感。
日本的高層建築由於自身的特點而誘發居住者的“因地神經官能症”, 即居住者不適應高層住宅而產生的不良精神狀態或疾病。 日本是一個地震多發國家, 而且土地資源匱乏, 因此城市中修建了很多高層住宅。 但為了避免地震傷害, 建築又採用柔性結構, 以適應地震時的搖晃但又不坍塌傷人, 因此高層建築的晃動較大, 尤其是在輕微的地震中高層建築的搖晃較大, 這就影響到人們的神經系統, 就像在陸地上生活慣了的人突然到行駛在大海中的船艦上生活一樣, 身體會產生不適感, 包括頭痛、頭暈、鼻塞、口乾舌燥、肩膀痛、皮膚過敏、焦躁不安等。
20世紀50年代中期, 美國的聖路易斯市曾建造了一個貝魯特·伊哥高層居住區。 這是一個有33棟樓房、每棟樓有11層高的住宅區, 社區因被譽為優秀的現代建築而獲得國際大獎。 但是, 入住這個社區的民眾表示, 自己會常常做噩夢、失眠、煩躁不安。 英國軍醫法甯公佈的《關於高層住宅對居民的身體健康, 尤其對精神健康的影響的調查報告》顯示, 高層住宅中的人患精神、神經系統、感覺器官疾病的人居多, 是低層獨宅居民的2倍以上。 人們描述的情況相當一致, 主要是高層環境離地面太遠, 內心感到不踏實並產生身體不適。 西班牙的一項研究也表明, 住在高層住宅的人更容易跳樓自殺。 住在低樓層者的跳樓自殺死亡的幾率比高樓層居民降低近六成,
高層住宅需防意外傷害
家住高樓, 有利也有弊。 高層住宅發生意外傷害的事故比低層住宅更多, 後果也更為慘重, 原因在於高層住宅一旦發生意外, 居住者難以躲避, 施救者也難以救援, 火災就是典型的例子。
高層住宅還會發生失足墜落、電梯故障、水管漏水、高樓落物、跳樓自殺、電梯故障、房門夾手、樓體晃動、煤氣管道爆炸等。 其中, 高樓上的各種物件, 如衣架、被褥、玻璃、傢俱、花盆、垃圾、雜物等的墜落常常使過路行人遭受飛來橫禍。 而失足墜落、電梯故障、自殺和樓道內的性犯罪則大多傷及居住者。
此外, 對於高層住宅來說, 地震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生命傷害也比低層住宅更大。
高層住宅不利於健康的因素, 需要從個人和城市管理的多個方面加以改善和選擇。 例如, 個人如果選擇了高層住宅, 需要加強與同樓層和上下樓層鄰居的交流, 以避免心理問題的產生, 而且也需要有意識地多爬樓少乘電梯。 作為城市設計和規劃者來說, 則需要從各方面來減少高層住宅對居住者健康和生命的危害。 例如, 在消防力量達不到30層時, 不能建造高於30層的高層住宅。 高樓設計和建設應加強防震,建築物的消防、電梯、供水供電和供暖等應當有應急措施和多套預案等。甚至在高層住宅社區,還應當設立心理衛生中心,以疏導居住者的心理問題。
高樓設計和建設應加強防震,建築物的消防、電梯、供水供電和供暖等應當有應急措施和多套預案等。甚至在高層住宅社區,還應當設立心理衛生中心,以疏導居住者的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