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疾病

中醫 祛痰要先辨別類型

“痰”是在呼吸道中的黏液狀物質, 這種物質會讓我們咽喉有異物感、想要清喉, 但是, 很多時候“痰”卻咳不出來, 該怎么祛痰才有效?我們來看看中醫關于痰的介紹。

中醫講“痰”

中醫所講的“痰”, 含義非常廣泛, 還包括神志和精神的反常或錯亂等表現。 而“化痰”一詞中所指的“痰”, 僅是指呼吸道中所分泌的黏液狀物質。 中醫所講的“化痰”, 是要根據不同的癥狀采取不同的“化痰”方法, 主要為“溫化寒痰”和“清化熱痰”兩種。

所謂“寒痰”是指因感受寒冷之邪所引起的咳痰, 痰色清白而稀薄, 痰量較多, 就要采取溫化寒痰的治療原則, 選用具有溫熱性質的中藥如半夏、天南星等或通宣理肺丸(口服液)、小青龍顆粒等中成藥進行治療。

所謂“熱痰”是指因感受火熱之邪所引起的咳痰, 痰色黃而黏稠, 不易咳出, 就要采取清化熱痰的治療原則, 適用具有寒涼性質的中藥如貝母、竹瀝等或急支糖漿、鮮竹瀝口服液等中成藥進行治療。

痰分有形與無形

對于痰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 感冒或是愛抽煙的人常會咳痰。 痰是怎么來的呢?中醫認為脾負責運化水濕, 也就是人體里的各種液體, 使它們在人體內循環往復地運動, 滋養身體。 倘若脾的運化功能下降或是這些水液在運行時受到阻礙, 就可能發生異常積聚的現象。

這類異常積聚的水液, 中醫稱為“痰飲”。 其中, 比較穢濁、黏滯、稠厚的部分為“痰”, 另外清稀、澄澈、透明的部分稱為“飲”。 痰飲都可以致病, 其中又以痰較為重要。 痰并不都是可以被咳出體外, 能直接看見的, 還有一些會堆積在臟腑、經絡中, 無法被肉眼看見。 因此, 痰就有了“有形之痰”與“無形之痰”的區別。

無形之痰更可怕

有形的痰, 我們見得比較多。 倘若我們留心觀察的話, 會發現這些痰液性狀上差別很大。 總體而言, 區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顏色, 會有白、灰黑、黃、黃綠的差異;二是質地, 有稠厚、稀薄、泡沫之分別。 為何會出現這些不同呢?其實, 這些差異正是不同病理特征的反映。

如果我們把白糖放到水里, 就成了一杯透明的白糖水。 把這杯水放火上加熱, 可以看到水會逐漸變得稠厚, 顏色也會慢慢變成淡黃、深黃。 同樣的, 體內有熱, 咳出來的痰多黃稠;體內偏寒, 咳出來的痰多白、稀薄。 由此, 有形之痰也有了“熱痰”、“寒痰”的區別。 除了這兩種痰, 根據病理特征, 還可以分出燥痰、濕痰、風痰等三種有形之痰。

這些有形之痰能被看見,

也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 多是表明肺部或是氣管、呼吸道出了問題。 無形之痰則不一樣, 普通人看不見, 也容易忽視其存在。 同時, 它還會隨著氣血的運行, 在我們全身上下流竄, 影響血脈經絡和五臟六腑, 因而對健康危害更大。

這些無形之痰也有穢濁、黏滯、稠厚的性質, 一旦積聚在體內某處, 就會引發相應的病癥, 中醫就是根據這些病癥來確定其存在的。 例如無形之痰積聚在胃部, 會引起胃脹、惡心、嘔吐;積聚在心腦, 引發心神失常、精神錯亂。 由于它隱秘地游走于身體四處, 可能引發各種疾病, 所以才有了“怪病多痰”、“百病皆因痰作祟”等說法。

祛痰的不同方法

既然這些污濁的痰會引發疾病, 自然要想辦法加以清除,

這個過程就是“化痰”。 痰究其根本, 還是一些污濁、稠厚的水液。 我們知道, 如果水缸里的水比較渾濁, 可以放一塊明礬進去, 使渾水中的污垢分解、沉淀。 相應的, 一些化痰藥就能起到明礬的作用, 化解其中的污濁。

如果想化痰, 先要分辨痰的類型、產生的原因, 才能有針對性地選擇方法。 比如寒痰, 既然是體內寒氣重產生的, 化解的方法就是用干姜、陳皮之類溫熱的藥材給身體內部“升溫”。 熱痰, 則用浙貝、川貝等清熱的藥材。

如前所述, 有些痰的產生是由于脾的運化功能失常導致的, 因而也可以通過改善和增強脾的運化水濕功能來達到化痰的效果。 我們常能聽到“健脾化痰”一詞, 就是這個原因。

食譜推薦、芝麻冰糖水治夜嗽

生芝麻15克、冰糖10克。 芝麻與冰糖共放碗中, 開水沖飲;潤肺、生津、治夜嗽不止、咳嗽無痰。

注:芝麻1把、生姜50克、共搗爛煮汁服、亦有上述療效。

從上面的文章我們只是, 痰可以分為有形痰和無形痰, 無形痰更要引起我們的注意, 祛痰要先分辨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