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馬先蒿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本經》

【拼音名】Mǎ Xiān Hāo

【別名】馬屎蒿(《本經》), 馬新蒿(陸璣《詩疏》), 爛石草(《肘後方》), 練石草(《別錄》), 虎麻(《唐本草》), 馬尿泡(《山西中草藥》)。

【來源】為玄參科植物返顧馬先蒿等的莖葉或根。 秋季採挖, 去淨莖葉及泥土, 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 高30~70釐米, 直立。 根多數叢生, 細長纖維狀。 莖粗壯中空, 方形有棱。 葉互生或有時對生, 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 長2.5~5.5釐米, 寬1~2釐米, 先端漸狹, 基部廣楔形或圓形, 邊緣有鈍圓的重齒, 兩面無毛或有疏毛;葉柄短。 花單生於莖枝上部的葉腋;萼長卵圓形, 前方深裂, 齒2枚;花冠長2~2.5釐米, 淡紫紅花, 冠管向右扭旋,

上唇盔狀, 扭向後方, 下唇大, 有緣毛, 3裂, 中裂較小;雄蕊花絲前面1對有毛;柱頭伸出於喙端。 蒴果斜長圓狀披針形, 長1~1.5匣米。 花期6~8月。 果期?~9月。

【生境分佈】生於草地及林緣。 分佈東北及內蒙古、山東、河北、山西、陝西、安徽、甘肅、四川、貴州等地。

【性味】

苦, 平。

①《本經》:味平。

②《別錄》:苦, 無毒。

【功能主治】

祛風, 勝濕, 利水。 治風濕關節疼痛, 小便不利, 尿路結石, 婦女白帶, 疥瘡。

①《本經》:主寒熱, 中風濕痹, 女子帶下病, 無子。

②《別錄》:治五癃, 破石淋, 膀胱中結氣, 利水道小便。

③陶弘景:主惡瘡。

④《山西中草藥》:祛風勝濕。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2~3錢;或研末為散。 外用:煎水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