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把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本草拾遺》
【拼音名】Lánɡ Bǎ Cǎo
【別名】烏階(《爾雅》), 烏杷(《爾雅》郭璞注), 郎耶草(《本草拾遺》), 小鬼叉(《東北藥植志》), 豆渣草(《四川中藥志》), 針包草, 引線包(《杭州藥植志》), 大狼把草, 接力草、針線包、一包針(《上海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菊科植物狼把草的全草。 夏、秋間割取地上部分, 曬乾。
【性味】
苦甘, 平。
①《本草拾遺》:味苦, 平, 無毒。
②《四川中藥志》:性平, 味淡。
③《閩東本草》:性平, 味苦甘。
【功能主治】
治氣管炎, 肺結核, 咽喉炎, 扁桃體炎, 痢疾, 丹毒, 癬瘡。
①《本草拾遺》:主亦白久痢, 小兒大腹痞滿, 丹毒寒熱。 取根、莖煮服之。
②《本草圖經》;主療血痢。
③《綱目》:治積年癬, 天陰即癢, 搔出黃水者,
④《閩東本草》:養陰益肺, 清熱解毒。 治咳嗽喘息, 咽喉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2~5錢(鮮者1~2兩);研末成搗汁。 外用:研末撒或搗汁塗。
【附方】
①治氣管炎, 肺結核:鮮狼把草一兩。 水煎服。 (《福建中草藥》)
②治白喉, 咽喉炎, 扁桃體炎:鮮狼把草三至四兩, 加鮮橄欖六個, 或馬蘭鮮根五錢。 水煎服。 (《福建中草藥》)
③治咽喉腫痛:鮮狼把草五錢至一兩。 加冰糖燉服。 (《閩東本草》)
④治血痢:狼把草二斤, 搗絞取汁一小升, 納白麵半雞子許, 和之調令勻, 空腹頓服之。 若無生者, 但收取苗陰乾, 搗為散, 患痢者取散一方寸匕, 和蜜水半盞服。 (《本草圖經》)
⑤治濕疹:鮮狼把草葉搗爛絞汁塗抹。 (《福建中草藥》)
⑥治癬:狼把草葉研末, 醋調塗。 (《福建中草藥》)
【備註】本品與其同屬植物三葉鬼針草在四川地區均稱為豆渣草,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