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號哭族 因“壓”而生
“精神在經濟危機的泥沼中煎熬, 肉體在倒春寒的風雨中飄搖”。 曾幾何時, 在被稱作“白骨精”的那個群體當中, “我抑鬱了”已經從一句笑話變作事實, “減壓”已經從一種時尚淪為必需……哭, 是人類最本能的自我防護, 也是最有效的精神勝利法。 幾年前, “週末號哭族”初現京城, 在外界一片“丫有病吧” 的評語中, 很快銷聲匿跡;幾年後的今天, “號哭族”應運重生, 大旗所至一呼百應, 他們的口號是“宣導綠色、環保、無公害的發洩”, 以及“哭哭更健康”。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想哭你就哭吧
“號哭族”最早從日本興起, 研究顯示, 哭泣能夠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 隨著現代人生活壓力增大, 很多白領特別是職業女性主動選擇了加入“號哭族”, 他們借大哭一場來釋放心中的壓力……這是網上關於“號哭族”的一段簡單定義。
不得不說, “號哭族”在幾年前的初次亮相確顯得有些尷尬, 記者搜索發現,
“號哭族”的旗號暫別江湖, 可以哭減壓的秘笈仍在代代相傳, 當股市的乍漲還跌, 天氣的乍暖還寒讓越來越多的人發現, 到網上罵幾句粗口,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流淚的感覺很奇妙
是的, 正如網友“雲雨之後”在自己的博文理提到“號哭族”所說的那樣:同樣是心理宣洩, “號哭族”比網上那些“哭牆”、“許願樹”真實, 它其實宣導的是一種生活方式, 為你的內心打開了一扇門。 而有別於時下層出不窮的“××族”, “號哭族”的群體特徵並不明顯, 畢竟, 再如何光明正大, “哭”也是一件與隱私有關的事, 而且心理學專家也曾經說過, 一個人流淚最容易放得開, 而越放得開, 對心理問題的療效越好。
不過記者注意到, 要想成為“號哭族”也並非那麼容易, “欲哭無淚”可是現代人經常遇到的事。 在網上可以看到, “號哭族”們聚到一起時, 會互相推薦一本催人淚下的書, 一部讓人心酸的電影,
對此, 一位線上等待“催淚文章”的網友“sjkkk”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我從小就很少哭, 工作以後就更沒流過眼淚了, 總覺得對男人來說那是懦弱的象徵。 直到有一次在家裡看一部好萊塢的電影, 主角是跟我一樣的小白領, 情節是講他如何遭受命運的各種戲弄, 最後又是如何有志者事竟成。 本來是喜劇片, 可我看到最後竟然淚流滿面, 真的, 我從中看到了自己很多影子, 不知不覺就代入了。 ”說起那種流淚的感覺, “sjkkk”說, 真的很奇妙,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南京哭吧已開6年
其實, 說起“號哭族”, 南京人羅俊絕對是最有發言權的人之一。 6年前, 他在南京創建了全國首家“哭吧”, 專門接待那些為了各種理由謀一哭的人。昨天,記者電話採訪了羅俊。
羅俊告訴記者,6年來“哭吧”的客流量一直維持在日均10人左右,“顧客的層次比較高,以白領、商人或者大學生為主,女性占8成以上。”羅俊說,就在記者打電話的前兩個小時,剛剛有一個小夥子在他那裡哭足了兩個小時,“他是博士生畢業,進了一家事業單位工作,本以為可以大展拳腳出人頭地,卻發現機關裡人員升遷並不完全看工作能力,他說自己在一次崗位競爭中輸給了一個大專文憑卻人脈熟絡的同事,心理非常不平衡,已經連續一個多禮拜沒有睡好覺了。 ”
小夥子哭了以後覺得好多了,臨走時表示過兩天還要過來。“像他這樣的客戶多了去了,來的人裡百分之八九十是有事的。”當然,羅俊也遇到過沒啥特別遭遇的人,就是來體驗一把哭的感覺,找找流淚的記憶,“好幾個年輕人,有男有女,定期到我這裡哭一個小時,來了也不說話,一個人關在屋裡,幾分鐘就哭開了,然後樂呵呵地走人。”
開哭吧6年,羅俊不僅認識了很多作為顧問的心理學專家,自己說起心理學話題來也頭頭是道,“那些遇到傷心事的人來哭一場也就罷了,其實更讓我擔心的反而是那些好像就來過過哭癮的年輕人,他們心裡也有事,只是不願說出來,甚至連自己都不知道。”羅俊還引用專家們的話說,越來越多的白領花錢買哭,這暴露了他們的脆弱和壓抑,“悲傷雖能一定程度緩解焦慮情緒,但正確給自己進行社會定位,努力協調各種社會關係,才是積極之舉。”
專門接待那些為了各種理由謀一哭的人。昨天,記者電話採訪了羅俊。羅俊告訴記者,6年來“哭吧”的客流量一直維持在日均10人左右,“顧客的層次比較高,以白領、商人或者大學生為主,女性占8成以上。”羅俊說,就在記者打電話的前兩個小時,剛剛有一個小夥子在他那裡哭足了兩個小時,“他是博士生畢業,進了一家事業單位工作,本以為可以大展拳腳出人頭地,卻發現機關裡人員升遷並不完全看工作能力,他說自己在一次崗位競爭中輸給了一個大專文憑卻人脈熟絡的同事,心理非常不平衡,已經連續一個多禮拜沒有睡好覺了。 ”
小夥子哭了以後覺得好多了,臨走時表示過兩天還要過來。“像他這樣的客戶多了去了,來的人裡百分之八九十是有事的。”當然,羅俊也遇到過沒啥特別遭遇的人,就是來體驗一把哭的感覺,找找流淚的記憶,“好幾個年輕人,有男有女,定期到我這裡哭一個小時,來了也不說話,一個人關在屋裡,幾分鐘就哭開了,然後樂呵呵地走人。”
開哭吧6年,羅俊不僅認識了很多作為顧問的心理學專家,自己說起心理學話題來也頭頭是道,“那些遇到傷心事的人來哭一場也就罷了,其實更讓我擔心的反而是那些好像就來過過哭癮的年輕人,他們心裡也有事,只是不願說出來,甚至連自己都不知道。”羅俊還引用專家們的話說,越來越多的白領花錢買哭,這暴露了他們的脆弱和壓抑,“悲傷雖能一定程度緩解焦慮情緒,但正確給自己進行社會定位,努力協調各種社會關係,才是積極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