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孫倍成醫生被刺事件說開去:確保醫生安全執業應與醫改進程同步
近日, 號販子趙某在江蘇省人民醫院持刀刺傷孫倍成醫生的“非典型傷醫事件”引發了醫界的廣泛關注。 微博、微信等平臺上,
“
在既有印象中, 傷醫案的施害者往往是患者或是其家人。 施害者通過診療行為與醫生結識, 因為對診療行為的不滿產生施害動機。 傷醫事件往往會成為引爆各種極端觀點的導火索, 喊打喊殺的暴戾氛圍甚囂塵上, 會對受害醫生形成二次傷害, 從而影響整個醫生群體行醫的信心與信仰。
”
在這種氛圍下, 當前對這起事件的關注度也隨之迅速下降。 然而, 僅僅是通過網路檢索, 便可以發現, 在今年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 媒體已報導十幾起傷醫和醫鬧事件, 相關事件仍在侵蝕醫患互信的根基, 醫生執業安全的話題仍然沉重, “刀光劍影”仍可能是醫生眼前的夢魘。 透過此次事件可以看到, 對暴力傷醫事件, 已經不能簡單理解為醫患糾紛, 其呈現傷醫主體多樣化、傷醫動機錯綜複雜的特點, 既有可能是情緒表達,
在醫改進程中, 不僅應該激發醫生的積極性, 通過薪酬改革等建立醫生勞動的合理回報管道, 同時也要關注醫生的安全需求。 隨著傷醫事件頻頻發生, 應當看到, 獲取安全的執業環境已經成為國內醫生群體的主要訴求之一。 滿足這個訴求, 不能依靠單個案件的“單兵突進”, 而應納入醫改的總體考量, 在醫改佈局及醫院管理等方面給予積極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