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鯽魚頭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唐本草》

【拼音名】Jì Yú Tóu

【英文名】Goldfish head

【來源】

藥材基源:為鯉科動物鯽魚的頭。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

【原形態】鯽魚, 體側扁, 寬而高, 腹部圓。 頭小。 吻鈍。 口端位。 無須。 眼大。 下嚥齒1行, 側扁, 傾斜面有一溝紋。 鰓耙37-54, 細長, 呈披針形。 鱗大, 側線鱗。 背鰭4, 15-19, 鰭長, 起點在吻端至尾鰭基之中間。 臀鰭3, 5, 背、臀鰭均有硬刺。 全身呈銀灰色, 背部色略暗。 各鰭均為灰色。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鯽魚適應性很強, 是一種廣溫性魚類。

資源分佈:我國除西部高原地區外, 各省區均有分佈。

【性狀】四季均可捕撈, 切取魚頭, 洗淨, 鮮用或烘乾。

【性味】味甘;性溫

【歸經】肺;大腸經

【功能主治】止咳;止痢;斂瘡。 主咳嗽;痢疾;小兒口瘡;黃水瘡

【用法用量】內服:燒存性研未, 3-6g。 外用:適量, 燒存性研未調敷。

【各家論述】

1.《唐本草》:頭灰, 主小兒頭瘡, 口滄, 重舌, 目翳。

2.《本草搶遺》:主咳嗽, 燒為未服之。

3.《滇南本草》:燒灰治癩瘡。

4.《綱目》:燒研飲服, 治下痢;酒服, 治脫肛及女人陰脫, 仍以油調搽之;醬汁和塗小兒面上黃水瘡。

5.《本草再新》:發痘疹。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