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沙棘有什麼功效與作用

沙棘的功效與作用

種中文名:沙棘

種拉丁名: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

科中文名:胡頹子科

科拉丁名:Elaeagnaceae

屬中文名:沙棘屬

屬拉丁名:Hippophae

學名 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sinensis Rousi

中國植物志:52(2):064

形態描述

落葉灌木或喬木, 高5~10m, 具粗壯棘刺。 枝幼時密被褐鏽色鱗片。 葉互生, 線性或線狀披針形, 兩端鈍尖, 下麵密被淡白色鱗片;葉柄極短。 花先葉開放, 雌雄異株;短總狀花序腋生於頭年枝上;花小, 淡黃色, 雄花花被2裂, 雄蕊4;雌花花被筒囊狀, 頂端2裂。 果為肉質花被筒包圍, 近球形, 橙黃色。 花期3~4月, 果期9~10月。 生於河邊、高山、草原。

性狀描述

採制 10~11月採摘成熟果實, 曬乾。 果實呈類球形或扁球形,

有的數個粘連, 單個直徑5~8mm。 表面橙黃色或棕紅色, 皺縮, 基部具短小果梗或果梗痕, 頂端有殘存花柱。 果肉油潤, 質柔軟。 種子斜卵形, 長約4mm, 寬約2mm, 表面褐色, 有光澤, 中間有1縱溝, 種皮較硬, 種仁乳白色, 有油性。 氣微, 味酸、澀。

分佈情況

它的地理分佈很廣, 在東經2°-123°北緯27°一69°之間, 跨歐亞兩洲溫帶地區, 分為六個種和十二個亞種。 我國是沙棘屬植物分佈區面積最大, 種類最多的國家。 目前有山西、陝西、內蒙古、河北、甘肅、寧夏、遼寧、青海、四川、雲南、貴州、新疆、西藏等19個省和自治區都有分佈, 總面積達1800萬畝。

我國天然生長的沙棘主要有以下種(亞種):

中國沙棘亞種, 面積最大, 占我國沙棘資源面積的80%以上, 主要分佈在黃河中游地區。 目前我國在水土流失地區大面積種植的即是這種沙棘。

中亞沙棘, 主要分佈在新疆的天山以南。 中亞沙棘的生境, 遠處楊樹後的雪山是昆侖山脈

西藏沙棘, 主要分佈在青藏高原。

肋果沙棘, 主要分佈在青藏高原。

蒙古沙棘, 主要分佈在新疆的天山以北。 俄羅斯主要以這種沙棘為育種材料, 培育出了大果沙棘良種。

柳葉沙棘, 主要分佈在西藏東南部。 開發研究較少。

雲南沙棘, 主要分佈在雲貴高原等地區。 開發研究較少。

江孜沙棘, 主要分佈在四川西部, 青藏高原東部。 開發研究較少。

藥用價值介紹

化學成分

含異鼠李素(isorhamnetin)、異鼠李素-3-B-D-葡萄糖甙(isorhamnetin-3-B-D-glucoside)、異鼠李素-3-B-芸香糖甙(isorhamnetin-3-B-rutinoside)、槲角素及山奈酚的低糖甙(oligosides)。

功能主治

止咳祛痰, 消食化滯, 活血散瘀。 用於咳嗽痰多、消化不良、食積腹痛、跌撲瘀腫、瘀血經閉。

【英文名】 FRUCTUS HIPPOPHAE

【別名】醋柳果、醋刺柳、酸刺子、黑刺、醋柳、沙棗

【來源】本品系蒙古族、藏族慣用藥材。 為胡頹子科沙棘屬植物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 的乾燥成熟果實。 秋、冬二季果實成熟或凍硬時採收, 除去雜質, 乾燥或蒸後乾燥。

【性狀】本品呈類球形或扁球形, 有的數個粘連, 單個直徑5~8mm。 表面橙黃色或棕紅色, 皺縮, 頂端有殘存花柱, 基部具短小果梗或果梗痕。 果肉油潤, 質柔軟。 種子斜卵形, 長約4mm, 寬約2mm;表面褐色, 有光澤, 中間有一縱溝;種皮較硬, 種仁乳白色, 有油性。 氣微, 味酸、澀。

【鑒別】

(1) 果皮表面觀:果皮表皮細胞多角形, 垂周壁稍厚。 表皮上鱗毛較多, 由100 多個單細胞毛毗連而成, 末端分離, 單個細胞長80~220μm, 直徑約5μm, 毛脫落後的疤痕由7~8個圓形細胞聚集而成,

細胞壁稍厚。 果肉薄壁細胞含多數橙紅色或橙黃色顆粒狀物。 鮮黃色油滴甚多。

(2) 取本品粉末1g, 加乙醇10ml, 加熱回流10分鐘, 濾過。 取濾液點於濾紙上, 噴以三氯化鋁試液, 幹後, 置紫外光燈(365nm) 下觀察, 顯黃綠色螢光。 另取濾液1ml, 加鎂粉少量及鹽酸3~4滴(必要時置水浴上稍加熱), 顯紅色。

【性味歸經】酸、澀, 溫。

【功能主治】止咳祛痰, 消食化滯, 活血散瘀。 用於咳嗽痰多, 消化不良, 食積腹痛, 瘀血經閉, 跌撲瘀腫。

【用法用量】 3~9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防黴, 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營養成分

沙棘果實營養豐富, 據測定其果實中含有多種維生素、脂肪酸、微量元素、亞油素、沙棘黃酮、超氧化物等活性物質和人體所需的各種氨基酸。 其中維生素C含量極高,

每100克果汁中, 維生素C含量可達到825—1100毫克, 是獼猴桃的2—3倍, 素有維生素C之王的美稱。 含糖7.5%—10%, 含酸3%—5%。

沙棘葉片含粗蛋白15.75%、粗脂肪9.48%、粗纖維14.04%、無氮浸出物54.84%, 用沙棘葉可製作保健茶。

沙棘種子含油率10%—12%, 果肉含油率14%—18%, 是提取沙棘油很好的原料。

沙棘果實除鮮食外, 還可加工成果汁、果酒、果醬、果脯、果凍、飲料、保健品等。

食療價值

在1000多年前, 人們發現經常食沙棘果的當地居民身體健壯, 很少生病, 特別是一些患有腸胃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不治而愈。 在西藏醫藥中, 喇嘛稱沙棘果為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 100年前, 前蘇聯科學家對沙棘進行研究, 發現其果實含有30多種生物活性成分, 這30多種成分可治療腸胃炎、胃潰瘍及冠心病等, 並能顯著提高人體的免疫機能。

藥用價值

沙棘果和油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可降低膽固醇, 緩解心絞痛發作, 還有防治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作用;有祛痰、止咳、平喘和治療慢性氣管炎的作用;能治療胃和十二指腸潰瘍以及消化不良等, 對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結腸炎等病症療效顯著;對燒傷、燙傷、刀燒、凍傷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對婦女宮頸糜爛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沙棘最有價值之一的就是沙棘油, 沙棘油中含有46種生物活性物質, 含有大量的維生素E、維生素A、黃酮等, 具有抗疲勞和增強機體活力及抗癌等特殊藥理性能, 具有保護和加速修復胃黏膜、增加腸道雙歧桿菌的藥性, 有降減血漿膽固醇、減少血管壁中膽固醇含量的作用, 能防治高血脂症和動脈粥樣硬化症,並有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

沙棘果實中含有異鼠李素及其糖甙、槲皮素、山柰酚等7種黃桐物質,具有止咳、平喘祛痰、擴張冠狀血管、降低膽固醇的效能,常用於治療缺血性心臟病,對治療心絞痛有效率達94%。

沙棘中SOD活性成分豐富,每克沙棘鮮果SOD含量達到2746.0個酶單位,其含量是人參的4倍。它可以阻斷因體內物質過氧化產生的自由基,而這種自由基與人體衰老、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

能防治高血脂症和動脈粥樣硬化症,並有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

沙棘果實中含有異鼠李素及其糖甙、槲皮素、山柰酚等7種黃桐物質,具有止咳、平喘祛痰、擴張冠狀血管、降低膽固醇的效能,常用於治療缺血性心臟病,對治療心絞痛有效率達94%。

沙棘中SOD活性成分豐富,每克沙棘鮮果SOD含量達到2746.0個酶單位,其含量是人參的4倍。它可以阻斷因體內物質過氧化產生的自由基,而這種自由基與人體衰老、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