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睡覺容易出汗 不同情況不同對待
小孩子體質處於發育階段, 肌肉、皮膚都還很薄弱, 比成人容易出汗。 嬰幼兒期由於新陳代謝旺盛, 加上小兒活潑好動, 有的即使晚上上床後也不得安寧, 所以入睡後頭部也可出汗。 小孩出汗也要區分, 不同情況不同對待。

1、生理性多汗
指孩子發育良好, 身體健康, 無任何疾病引起的睡眠中出汗。 家長往往習慣于以自己的主觀感覺來決定小兒的最佳環境溫度, 喜歡給寶寶多蓋被, 捂得嚴嚴實實。 孩子因為大腦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善, 而且又處於生長發育時期, 機體的代謝非常旺盛, 再加上過熱的刺激, 只有通過出汗, 以蒸發體內的熱量, 來調節正常的體溫。
此外, 小兒在入睡前喝牛奶、麥乳精或吃巧克力等也會引起出汗。 有的家長在孩子入睡前給其喝牛奶、麥乳精等, 小兒入睡後機體大量產熱, 主要通過皮膚出汗來散熱。 另外, 室溫過高、或保暖過度也是小兒睡眠時出汗的原因,

2、病理性出汗
在小兒安靜狀態下出現的, 如佝僂病的出汗, 表現為入睡後的前半夜, 小兒頭部明顯出汗。 由於枕部受汗液刺激, 嬰兒經常在睡覺時搖頭與枕頭摩擦, 結果造成枕部頭髮稀疏、脫落,
假如小兒不僅前半夜出汗, 後半夜及天亮前也出汗, 多數是有病的表現, 最常見者是結核病。 結核病還有其他表現, 如低熱、疲乏無力、食欲減退、面頰潮紅等。 結核病的病兒白天活動時易出汗稱為虛汗, 夜間的出汗稱為盜汗。 如懷疑孩子感染了結核, 應做肺部X線檢查或做結核菌素試驗以便及時診斷、及時治療。
臨床觀察所見, 盜汗患兒以內熱多見, 一是脾胃積熱, 一是陰虛內熱, 熱逼津液外出, 於是盜汗不停,熱不清, 汗就不可能止。 欲除盜汗, 必清其熱。
脾胃積熱的患兒, 可見飲食旺盛或減退,

最多的要數陰虛內熱類型, 由於長期盜汗, 使津液耗損過多, 出現一種陰虛現象, 這種患兒表現為唇舌紅幹, 手足心熱, 口幹, 大便數天一行,
盜汗患兒經常易患感冒的, 真正屬體虛的極少, 大多因出汗而在夢中將被子蹬掉, 受寒所致, 這與體虛感冒應當有所區別。 盜汗患兒中也有個別人不屬於內熱所積, 表現為出汗多、易感冒咳嗽、怕冷, 平時稍運動也易出汗, 對這樣的患兒, 治療時不宜盲目用補品補劑, 可以調和脾胃。
體質弱的小兒常常在白天活動時或夜間入睡後, 在頭、胸、背部成片狀出汗。 往往是由於餵養不當或消化吸收不良而發生營養不良造成的。 護理上要注意調整餵養方法, 促進小兒食欲, 增加蛋白質、脂肪及糖的攝人量。 必要時可採用中醫中藥調理脾胃不合。
對小兒睡眠中的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