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慰陪伴 包容接納 正確對待精神分裂症患者
通常精神分裂症以獵奇、八卦的標籤進入大眾的視野。 和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相比, 精神分裂症的真實面目諱莫如深, 人類對精神分裂症的瞭解匱乏, 精神分裂症的診斷缺少明確的可量化的檢查指標, 治療手段相對單一。 但精神分裂症對身心造成的多重摧殘, 足以使社會角色的完整性受到破壞, 有些患者的認知能力和行為能力從此再也無法逆轉。 因此, 在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期間, 提倡包容與接納精神分裂症患者, 是幫助他們走出疾病泥潭的正確態度。
起病高峰在青壯年期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康傳媛教授解讀數據時介紹, 精神分裂症被認為是一種腦功能失調性神經發育障礙, 由多種生物學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佔據主導作用的主要是遺傳因素。 好比一把手槍, 核心是“扳機點”被啟動。 比如工作中, 個體被上級批評的時候(刺激因素), 扳機會被觸發, 裝有子彈的手槍就發射, 沒裝子彈的槍發射不了。 這顆子彈扮演的角色就是遺傳因素。 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社會低經濟階層人群、具有分裂型人格特點的人群是精神分裂症的高危人群。
康教授指出, 精神分裂症起病的高峰在青壯年期。 而且發病越早, 預後越差。 正確合理的治療對於這些病人的轉歸相當關鍵。
大多表現為脫離現實
脫離現實, 是精神分裂症區別於其他疾病的主要特點。 患者主要表現為兩類症狀, 一是陽性症狀, 一般可以理解為正常人身上沒有, 精神分裂症所附加的, 比如有明顯怪異的行為或者莫名其妙的興奮, 不得體, 衝動, 幻覺妄想等;二是陰性症狀, 就是正常人身上應該有的, 從患者身上剝離掉了, 比如沒有進取心, 不願外出見人打交道, 非常冷漠, 生活很懶散等。 無論是陽性症狀還是陰性症狀, 共同點就是脫離現實。
康教授指出, 精神分裂症患者首先是病人, 正常健康人對於他們的態度和軀體疾病患者應該一樣, 不該回避、歧視、打擊和傷害。 與精神分裂症患者相處時, 為了避免激起患者反感, 家屬和親友不要急於否定或者反駁患者的言行, 應該多安撫、多勸說、多陪伴, 不要刺激和嫌棄患者。 最關鍵的是要儘早就醫。
精神分裂症的診斷仍以臨床診斷為主, 也就是由經驗豐富的精神科醫生運用一些專科訪談工具開展詳盡的病史採集, 同時排除可能導致精神失常的軀體疾病因素。
對症下藥助力回歸社會
經過專業醫生指導、治療的患者, 很多都能回歸社會。 在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中, 首選是抗精神病藥物的治療, 特別在急性期治療環節,
調查顯示, 約三成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服藥依從性問題。 康教授分析依從性不佳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患者對疾病的嚴重性、治療的意義認識不足。 從患者的角度來講可能是沒有自知力, 從家屬的角度來講可能有病恥感;二是治療的方便性、可及性有限。 比如生活在交通不發達地域的人群, 去醫院看病可能需要花十幾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