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四季養生

四季養生

清明節各地祭祀有什麼習俗?

海南清明節民間祭祖吟誦祖訓

海南人清明祭祖時, 還有吟誦祖訓族規的民俗傳統。 海南省非物質文化研究會會長符策超說, 海南漢族人均為大陸移民, 唐以前漢族人遷居海南約有2萬人, 宋代遷入約10萬人, 清代激增至200多萬人。 入瓊的姓氏約100多個, 入瓊始祖約300多人。 為了紀念入瓊始祖, 後人紛紛在各地建有‘祖廟’, 多在清明之際便舉行祭祀活動。 這些祭祀活動中, 往往有八音伴奏, 念唱祭文, 追頌入瓊始祖功德。

“民間祭祀過程中, 還要念誦祖訓族規格言, 而這些祭文、祖訓、族規均是一篇篇絕妙的歌謠。

”符策超對記者念誦小部分符氏族訓三字經, “愛祖國, 孝父母, 友兄弟, 和夫婦, 篤親族, 講團結, 睦鄉鄰, 慎交友……”今天聽來, 這些祖訓歌謠仍具有教育意義。

海南人掃墓時, 以豬、鵝、魚、糕果點心祭祀, 焚香化寶。 也有同姓居民抓豬拉羊到始祖墳上祭祀, 祈求後代子孫繁榮。 , 清明祭祖分兩種, 先為祭“己祖”, 以一戶或幾戶為單位, 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擺放好“三牲”、乾飯等祭品, 人人跪拜。 後為祭“眾祖”, 以幾十戶或幾百戶為單位, 同姓氏的宗族均參加。 將備好的祭品帶到先人墳墓祭拜, 清除雜草, 添上新土。

山西:

山西舊有“清明細雨催人哀, 漠漠(土番)頭野花開, 手端祭品肩扛鍬, 都為先墳上土來”的民謠, 生動地概括了時人的心情與掃墓的特點。

春天,

民間多修補房舍, 以防夏季雨漏。 由活人聯想到死人, 田間墳頭經過風吹雨淋, 往往塌陷低落。 清明時節上墳, 最大的特點就是剷除墳頭雜草, 用新土將墳堆加高加固, 習慣稱為整修陰宅, 表現了兒孫對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區, 人家不論貴賤貧富, 上墳時男女都到, 表示所有後代都在懷念祖先。 北部地方上墳多是男子的事情, 婦女一般不到墳瑩。 大同、平遙等地, 是日傍晚, 舊俗婦女們要在大門外放聲大哭, “闔村哀聲連一片, 傳入耳中都是悲”。

清明節上墳, 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燃香、不化紙, 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 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 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 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期間。 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

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裡。 大同等地又習慣白日上墳, 晚上在家中焚燒冥錢冥帛。

晉西北的河曲等地, 舊俗上墳要帶酒肴, 祭畢祖先, 便在墳地裡飲食, 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 晉南的聞喜等地, 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 傳說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癢癢。 晉中的介休等地, 上墳時供品為面餅, 形如盤蛇。 回家後將面餅放在院裡, 吹曬乾以後再吃。 老人們講究可治病, 其源蓋出於寒食禁火的緣故。

晉南地區上墳後, 回家時要拔些麥苗, 並在門上插松枝柏葉或柳條以辟邪。 晉北地區多插柳條。 還有的地方, 在墳上也插一些柳條。

清明節, 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饃, 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 稱為子福。

取意子孫多福, 全憑祖宗保佑。 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 切薄塊灌湯而食。 鏟萎蕤草, 在炕席上搓拉, 名曰驅蠍。 晉東南地區, 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

婦女要用描金彩勝(頭飾)貼在兩鬢。 晉北地區, 習慣生黑豆芽, 並用玉米麵包黑豆芽餡食用。 晉西北地方講究用黍米磨面作餅, 俗稱“攤黃兒”, 呂梁地區在清明後一天, 要接女邀婿, 俗稱“清新火”。

臺灣:

臺灣民眾的掃墓習俗, 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 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 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 祭禮相當隆重, 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

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

還得放一遝在墓碑上。 這個儀式俗稱“掛紙”, 是獻給祖先的錢。 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 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 蛋殼就撒在墓地上, 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

掃墓的同時, 也要祭拜長期站在一旁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有一塊小石碑), 一方面是慰勞, 更有感恩圖報的意思。 臺灣還有一個特殊習俗, 如果在這一年內家中有喜事, 掃墓時要整修墳墓, 還得準備一個小紅燈(油燈)點在墓前, 回家時再帶回家, 據說可招來更多的喜氣和吉祥。

舟山:

掃墓舟山人俗稱上墳, 到墳墓前祭奠先人。 祭奠時, 出於對先人的尊重懷念之情, 人們皆先剪除雜草, 修整陵木, 搬土培墳, 所以稱之為掃墓。 繼而, 點香燒燭, 擺螺螄、青餅、條子糕、菜肴等供品,

老式的家長率全家老小下跪磕頭, 新式的行鞠躬禮。 祭禮畢, 墳頂插竹幡, 焚燒紙錢及冥錢, 給圍觀上墳的小孩分“麻糍錢”(麻糍即青餅也, 其形狀有圓形的, 也有菱形的)。 上墳後, 回家還要做“清明羹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