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中國首例冷凍人丈夫:活不過來也為醫學做了貢獻

8月15日, 是妻子展文蓮的百日祭, 按照濟南商河的風俗, 桂軍民會在太陽落山之後去祭奠, “陪她說說話, 放她喜歡聽的音樂, 帶著她喜歡的花, 就好了。 ”

2017年5月8日, 49歲的展文蓮因肺癌去世。 去世前, 她的家人代她完成了遺體捐獻登記手續, 決定在死後接受一項人體冷凍手術, 將她的遺體存放在容積2000升、零下196℃的液氮罐內——這也被認為是中國本土首例人體全身冷凍術。

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和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共同實施了這項長達兩天的手術。 據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介紹, 在主治醫生宣佈展文蓮臨床死亡之後的兩分鐘內,

幾位臨床回應專家向她的體內注射了抗凝、抗氧化和中樞神經營養等藥物, 並通過循環系統快速輸注冰鹽水進行物理降溫, 同時實施氣管插管, 啟動呼吸機和Lucas2等心肺支援設備, 以保障身體供血供氧, 維持機體生理功能。 十三分鐘後, 展文蓮又被轉運至銀豐研究院低溫醫學研究中心, 運用微創雙通路體外迴圈灌注技術, 在特製低溫手術臺上通過體外迴圈技術將體溫降至18℃左右, 開始進行血液置換和多個梯度的冷凍保護劑灌注。 這些程式完成後, 展文蓮被轉移至一個大跨度自動程式降溫設備中深度降溫至零下190℃左右。

5月10日, 在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低溫醫學研究中心, 桂軍民見到降溫完成以後的妻子躺在特製的床上:她的頭露出來,

鎖骨以下蓋著看不見, 但從臉部可以看出, 因為脫水, 稍微瘦了一點, 像睡著了, 很放鬆很安詳。 15秒後, 展文蓮被轉移至超低溫的液氮罐中長期保存, 期待未來有一天可能被“復活”。

人體冷凍術寄託了人類對未來的期許, 但也是一項前沿而有爭議的技術。 世界上有三大提供冷凍人體業務的機構, 其中總部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在1976年進行了他們的首例人體冷凍術。 但目前為止, 世界上的人體冷凍機構能操作的只有冷凍和保管, “復活”尚無先例——冷凍和“復蘇”過程中可能面臨嚴重的細胞損傷, 使得保存尤其困難。 因此, 這項技術更多被認為是一種商業行為。

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低溫生物醫學工程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劉靜此前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 現階段的人體凍存更接近於一種遺體保存服務。 樂觀地說, 隨著未來新科技的湧現, 打破人體冷凍的技術難題, 從而實現復蘇、存活, 也並非一定不可能, 但需要艱苦卓絕與極具創新的科學探險。 如果攻克這一技術難題, 將是人類最重大的科技突破之一。 人類將因此突破年齡的限制, 實現星際旅行, 並“任意切換生命進程”, 應用在永葆青春以及對抗疾病等方面。

不過, 時任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倫理學部主任沈銘賢曾表示, 儘管我國法律沒有禁止人體冷凍和長期保存的規定, 但這一打破生命週期的行為可能對醫學倫理形成巨大挑戰。

49歲的桂軍民是濟南一家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 一向健康的妻子突然患上肺癌後, 他的生活驟然改變, 得知妻子疾病無法治癒後, 他將妻子送進臨終關懷醫院, 機緣巧合接觸到人體冷凍技術後, 他沒有經歷太長世俗觀念的掙扎。

夫妻倆都很贊同遺體捐獻, 覺得人走了, “總得給社會留點什麼, 能用的全給人家用了, 用不了的剩下骨頭架子, 給送到學校的解剖室去, 掛那兒也行。 ”

“未來的技術, 我們只能期待以後的事情了。 即使活不過來, 也可以為醫學做一點貢獻。 ”桂軍民對澎湃新聞記者說。

“我們覺得人走了, 總得留點什麼。 ”

澎湃新聞:有報導提到, 妻子痊癒無望後, 你將她轉去了臨終關懷病房,

覺得:“人要走也要走得有尊嚴”, 是什麼原因讓你有這樣的想法呢?

桂軍民:之前有接觸過臨終關懷, 我的父親突然發病去世了, 那也是採用這種辦法, 當時諮詢醫療專家, 他們說現在的技術, 保證生命體征是沒問題的, 但我們覺得醫療專家都已經判斷沒有希望了, 現有的基礎條件下, 還不如讓她安安靜靜的, 不要受罪。

澎湃新聞:你之前聽說過人體低溫保存嗎?

桂軍民:聽說過, 最早就是作家杜虹冷凍頭顱。 只是一閃念而已, 我們當時想, 要是能做這個多好, 兩口子都這麼著, 覺得這輩子沒有待夠, 下一輩子還待著。 不過看了報導, 感覺我們的經濟實力、技術條件達不到, 也聯繫不上相關機構, 還有當時人也沒有到那個地步。

選擇這個(人體凍存)是很偶然的事情。 我們轉到舒適病房(臨終關懷病房), 剛巧科室主任對生命的認識比較獨到。 我們在一塊兒談心, 自然就聊起這個話題了, 他建議我可以去瞭解一下。 我和銀豐前前後後接觸了三四十次, 去實地看過, 與項目負責人聊過, 我非常地認可。 其次, 我和妻子都非常贊同遺體捐獻。 我們覺得人走了, 總得留點什麼, 我還曾和她開玩笑說:“你把我遺體給捐了, 哪能用的全給人家用了, 用不了的剩下骨頭架子, 給我送到我們學校的解剖室去, 放那兒掛那兒也行。 ”

澎湃新聞:你曾說過不喜歡傳統殯葬, 覺得沒有人情味, 為什麼這麼說?

桂軍民:我和我的妻子想為這個社會留點什麼, 做點貢獻。人即使是死亡的,我們身上的東西還都可以用。而火化了,就什麼都沒了。人沒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沒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死,我想是不是可以選擇死後的處理方式。

澎湃新聞:當聽說可以把這個技術用在妻子身上的時候,你是怎麼想的?

桂軍民:我心裡面是充滿感激之情的,同時覺得那我們就盡全力去配合好了,把這個事情做好。他們把技術存在的問題,將來的發展方向都告知我了。至於未來的技術,我們只能期待以後的事情了。我們覺得有這種希望就要去爭取,即使活不過來,也可以為醫學做一點貢獻。平常她身體非常好,忽然查出來癌症,前期還沒有任何症狀。即使她將來不復活,如果對疾病的研究有幫助,那我們也覺得值了。我們也想通過這件事情給大家提供一種選擇,敬待生命的選擇。

澎湃新聞:銀豐科學院為什麼會選擇你的妻子來做這個項目呢?

桂軍民:最主要的條件是患有典型的病;第二就是家屬的支持和對低溫保存具有一定認知。他們前期也談過有意向的病人,很多人也是因為家屬不同意,最後沒有做成。我們考慮得非常細,避免所有的外界干擾,知道的人也不多,我們怕被別人的意見左右,因為只有親身經歷者才能體會到這是什麼心情。

澎湃新聞:從今年二月份得知這個項目到最終做出決定參與這個項目,經歷了多久?

桂軍民:沒有經歷多長時間。一開始知道這個專案,之後談攏了就直接決定可以做了,然後就是履行一些手續,等待時機。

澎湃新聞:在這個過程中,你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呢?

桂軍民:就是一句話,萬分地不舍,不到萬不得已,就絕不想到這個辦法。如果還有別的醫療方法,能挽救她的生命,那我一定會採取別的辦法,不會選擇這條路。我諮詢過美國的專家阿倫·德雷克,他說這種病在美國也沒有辦法,也得去臨終關懷。

澎湃新聞:有過心理鬥爭嗎?

桂軍民:沒有什麼心理鬥爭,就是一閃念而已,就想著她後續怎麼處理。我們後來知道了這個程式,她是走完所有法律程式以後開始做的,我們覺得沒問題。外界怎麼說,怎麼評論,和我沒關係,我一直堅持我沒有做傷天害理、損人利己的事情,法律也沒說不允許我做這件事。我們還能為家人和社會做一點點貢獻,也符合她的願望,所以沒有糾結。既然她要離開我們已經改變不了,那麼就接受!我們接受以後就要想著怎麼做才能更大程度的實現她的願望。

澎湃新聞:你的家人對這項計畫的態度是怎樣的呢?

桂軍民:他們沒什麼意見。除了最早的時候,她大妹子考慮世俗的壓力,大部分人都覺得入土為安吧,人已經去了,再折騰她也沒什麼意義。她沒有考慮過我們什麼感受,總體來說我們溝通完了以後,這件事情就沒什麼問題。

澎湃新聞:你的妻子呢?

桂軍民:我妻子當時已經無法表達了,但是她能聽得懂,我和她說:“要麼,我給你找個地方安安靜靜地睡覺去,到了能解決你的問題的時候你再醒來,你願意的話抓著我的手。”她抓著我的手。對我妻子來講,她希望我們活得更好,活得更有品質,我們做這個決定也是幫她實現這個願望。如果因為她能讓我們活得更好,我覺得她比什麼都高興。

展文蓮。 家屬供圖

“她跑得快,真自在,她跑了,把我們扔這了”

澎湃新聞:你和家人對這項計畫最大的擔憂是什麼呢?

桂軍民:人體低溫的狀態下是很脆弱的,一個很輕微的搬弄,人可能就碎了。他們提出了一些操作的方案,我感覺還是能接受的。

澎湃新聞:你和妻子告別,有說些什麼嗎?

桂軍民:比較私密的話,我也不是很善於表達感情。就是一句話,表達的全是愛與不舍。

澎湃新聞:看到她被轉運到液氮罐長久低溫保存之前的狀態,你心裡怎麼想?

桂軍民:哎……多希望她能醒過來,但是再不舍也沒辦法。我們覺得還是很滿意,至少她是安安靜靜地、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暫時告別了,她休息去了,終於把挑子全部扔給我了。原來我們家所有的事情都是她操心,我在家裡就是甩手掌櫃。哎呀,她跑得快,真自在,她跑了,把我們扔這了。

澎湃新聞:你覺得你妻子生前是個怎樣的人?

桂軍民:我的妻子是一個善良、正直、有愛心的人。啥事沒想過自己,凡事先想著單位、別人,活著累得很,不自我。她平常做義工,每年給農村孩子捐書,送文具,買好了就直接發到學校裡,也不吭聲。今年,她躺在病床上還在問,還在問東西買了嗎?我說買了買了,都放那兒呢。以前,我們社區門口就一條公交線,公車來得非常慢,有時候四十分鐘也來不了一班。大家都在嚷嚷,她直接就打政務監督熱線,讓公交公司增加班次。一般情況下,她牽頭的,肯定會做到底,沒有什麼事兒做一半兒不做了,就要盯到底,非得要個結果,要個說法。我總說她就是好管閒事。在單位裡,她也是個勞模,凡事喜歡親力親為。單位有什麼事兒吩咐她去,跑得飛快,誰也拉不住。

澎湃新聞:你與妻子離別的最後一刻,心裡在想什麼?

桂軍民:我怎麼都接受不了她會離開我。以前總開玩笑,誰提前跑,誰是當逃兵,她走了並不難受,難受的是我們這些人,我總說我要當那個逃兵,讓她難受著。一次,在病床上,我問她,你能陪我多長時間。她說,一輩子。當時哪能知道一輩子這麼短,就活了一半吧。

澎湃新聞:妻子離開以後,你是否有心結,又是怎麼走出來的呢?

桂軍民:有過,一開始不想見任何人,不想回憶所有和她有關的事情,不想去提起來,因為非常痛苦,畢竟她走的時間太短了。後來自己沒事看看書,和孩子說說話,聊聊天,看看她生前的東西,還是選擇接受,包括媒體採訪,我也接受,即使別人說什麼,我也不在意,我們不強求別人理解。

澎湃新聞:你曾說過有些同事朋友知道了以後也在嘟嘟囔囔,他們在嘟囔些什麼?

桂軍民:就說你窮折騰什麼呀,人都沒了你折騰她幹嘛,讓她安安靜靜的。

澎湃新聞:會不會感覺到壓力?

桂軍民:從我內心而言,剛開始還是有壓力的,後來想明白了以後就沒有壓力了。剛開始會考慮到一些世俗的問題,比如說後事的處理,後來通過律師瞭解到,醫療團隊會為我們提供完備的法律手續,就沒有什麼壓力。我們沒有做壞事,只是做了一個先行者而已。怎麼向人家解釋比較困擾我們。人不可能無聲無息地就沒了,還要牽涉到她的朋友,怎麼給人家送信,這也是有壓力的,後來我們就發了朋友圈,買了墓地——衣冠塚,和父母葬在一起。其實,活著好好對她,走了沒必要做給別人看,把自己日子過好就是對她最好的安慰。

銀豐研究院和齊魯醫院的專家正在為展文蓮進行人體低溫保存操作。銀豐研究院供圖

“希望大家更多關注醫生群體和臨終關懷”

澎湃新聞:你覺得人體低溫保存技術,會涉及到哪些倫理問題?

桂軍民:假如她五十年以後活過來,人的身份怎麼界定?我只希望她好好的待在那裡,我也希望醫學加快進度,將來能治癒她的疾病。更加希望低溫、複溫的技術有新的發展。

澎湃新聞:手術的花費是多少,你承擔了多少?

桂軍民:大部分是山東省銀豐生命科學公益基金會支援的,我們自己幾乎不用承擔。我們把遺體無償捐贈給他們,他們在費用上照顧我們。

澎湃新聞:有些人認為這項技術普及後,可能會成為富人的專利,你怎麼看?

桂軍民:我不認為是這樣,不是富人的專利,肯定是有特殊需求的人去享受這個技術。機構和生命科學研究院有基金專案,是公益性質,暫時不考慮有多少商業價值。

澎湃新聞:你有想過為銀豐科學院宣傳嗎?

桂軍民:沒有,我覺得人體冷凍不是焦點,將來舒適醫療(臨終關懷)才是一個焦點問題。因為我們教育體系缺少死亡教育,大部分人不會面對死亡。不知道怎麼對待死亡,怎麼讓人有尊嚴的離開,平平靜靜地走完這一場。我原來道聼塗説,對醫生印象非常不好,覺得醫生都是黑心的,後來接觸了這些醫生,才知道有職業操守的人占絕大多數,所以我還想借助這個機會,能讓大家關注醫生這個職業,理解醫生。

澎湃新聞:據報導,你也加入了生命延續計畫,為什麼這樣選擇呢?

桂軍民:首先,我非常認可。第二,很現實的,我也想萬一她醒了呢,總得有個伴兒吧,總得要有個認識的人。我留下來我覺著挺好,至少還能陪陪她,至少還跟她有共同的記憶。

澎湃新聞:你有想過未來的場景嗎?

桂軍民:說實話,在我有生之年可能是看不到的。不一定要我看見,下一代人可能看見,或者下幾代人看見。不管是誰看見,只要證明這個選擇沒有錯誤,人體冷凍事業上我們也做了該做的事情,對社會有益,對她本身也帶來一些益處。至於以後的事情,不好說了,我們不知道以後科技發展到什麼地步。

澎湃新聞:你如何看待生命與死亡?

桂軍民:我覺得生命的存在,是多種形式的。一個人不是說沒有呼吸心跳就是死亡,那只是醫學上的判斷。我覺得人還是要有點精神,到現在為止,我不認為她離開我了,我認為她只是短暫地告別了我們,偷了個懶而已。

做點貢獻。人即使是死亡的,我們身上的東西還都可以用。而火化了,就什麼都沒了。人沒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沒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死,我想是不是可以選擇死後的處理方式。

澎湃新聞:當聽說可以把這個技術用在妻子身上的時候,你是怎麼想的?

桂軍民:我心裡面是充滿感激之情的,同時覺得那我們就盡全力去配合好了,把這個事情做好。他們把技術存在的問題,將來的發展方向都告知我了。至於未來的技術,我們只能期待以後的事情了。我們覺得有這種希望就要去爭取,即使活不過來,也可以為醫學做一點貢獻。平常她身體非常好,忽然查出來癌症,前期還沒有任何症狀。即使她將來不復活,如果對疾病的研究有幫助,那我們也覺得值了。我們也想通過這件事情給大家提供一種選擇,敬待生命的選擇。

澎湃新聞:銀豐科學院為什麼會選擇你的妻子來做這個項目呢?

桂軍民:最主要的條件是患有典型的病;第二就是家屬的支持和對低溫保存具有一定認知。他們前期也談過有意向的病人,很多人也是因為家屬不同意,最後沒有做成。我們考慮得非常細,避免所有的外界干擾,知道的人也不多,我們怕被別人的意見左右,因為只有親身經歷者才能體會到這是什麼心情。

澎湃新聞:從今年二月份得知這個項目到最終做出決定參與這個項目,經歷了多久?

桂軍民:沒有經歷多長時間。一開始知道這個專案,之後談攏了就直接決定可以做了,然後就是履行一些手續,等待時機。

澎湃新聞:在這個過程中,你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呢?

桂軍民:就是一句話,萬分地不舍,不到萬不得已,就絕不想到這個辦法。如果還有別的醫療方法,能挽救她的生命,那我一定會採取別的辦法,不會選擇這條路。我諮詢過美國的專家阿倫·德雷克,他說這種病在美國也沒有辦法,也得去臨終關懷。

澎湃新聞:有過心理鬥爭嗎?

桂軍民:沒有什麼心理鬥爭,就是一閃念而已,就想著她後續怎麼處理。我們後來知道了這個程式,她是走完所有法律程式以後開始做的,我們覺得沒問題。外界怎麼說,怎麼評論,和我沒關係,我一直堅持我沒有做傷天害理、損人利己的事情,法律也沒說不允許我做這件事。我們還能為家人和社會做一點點貢獻,也符合她的願望,所以沒有糾結。既然她要離開我們已經改變不了,那麼就接受!我們接受以後就要想著怎麼做才能更大程度的實現她的願望。

澎湃新聞:你的家人對這項計畫的態度是怎樣的呢?

桂軍民:他們沒什麼意見。除了最早的時候,她大妹子考慮世俗的壓力,大部分人都覺得入土為安吧,人已經去了,再折騰她也沒什麼意義。她沒有考慮過我們什麼感受,總體來說我們溝通完了以後,這件事情就沒什麼問題。

澎湃新聞:你的妻子呢?

桂軍民:我妻子當時已經無法表達了,但是她能聽得懂,我和她說:“要麼,我給你找個地方安安靜靜地睡覺去,到了能解決你的問題的時候你再醒來,你願意的話抓著我的手。”她抓著我的手。對我妻子來講,她希望我們活得更好,活得更有品質,我們做這個決定也是幫她實現這個願望。如果因為她能讓我們活得更好,我覺得她比什麼都高興。

展文蓮。 家屬供圖

“她跑得快,真自在,她跑了,把我們扔這了”

澎湃新聞:你和家人對這項計畫最大的擔憂是什麼呢?

桂軍民:人體低溫的狀態下是很脆弱的,一個很輕微的搬弄,人可能就碎了。他們提出了一些操作的方案,我感覺還是能接受的。

澎湃新聞:你和妻子告別,有說些什麼嗎?

桂軍民:比較私密的話,我也不是很善於表達感情。就是一句話,表達的全是愛與不舍。

澎湃新聞:看到她被轉運到液氮罐長久低溫保存之前的狀態,你心裡怎麼想?

桂軍民:哎……多希望她能醒過來,但是再不舍也沒辦法。我們覺得還是很滿意,至少她是安安靜靜地、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暫時告別了,她休息去了,終於把挑子全部扔給我了。原來我們家所有的事情都是她操心,我在家裡就是甩手掌櫃。哎呀,她跑得快,真自在,她跑了,把我們扔這了。

澎湃新聞:你覺得你妻子生前是個怎樣的人?

桂軍民:我的妻子是一個善良、正直、有愛心的人。啥事沒想過自己,凡事先想著單位、別人,活著累得很,不自我。她平常做義工,每年給農村孩子捐書,送文具,買好了就直接發到學校裡,也不吭聲。今年,她躺在病床上還在問,還在問東西買了嗎?我說買了買了,都放那兒呢。以前,我們社區門口就一條公交線,公車來得非常慢,有時候四十分鐘也來不了一班。大家都在嚷嚷,她直接就打政務監督熱線,讓公交公司增加班次。一般情況下,她牽頭的,肯定會做到底,沒有什麼事兒做一半兒不做了,就要盯到底,非得要個結果,要個說法。我總說她就是好管閒事。在單位裡,她也是個勞模,凡事喜歡親力親為。單位有什麼事兒吩咐她去,跑得飛快,誰也拉不住。

澎湃新聞:你與妻子離別的最後一刻,心裡在想什麼?

桂軍民:我怎麼都接受不了她會離開我。以前總開玩笑,誰提前跑,誰是當逃兵,她走了並不難受,難受的是我們這些人,我總說我要當那個逃兵,讓她難受著。一次,在病床上,我問她,你能陪我多長時間。她說,一輩子。當時哪能知道一輩子這麼短,就活了一半吧。

澎湃新聞:妻子離開以後,你是否有心結,又是怎麼走出來的呢?

桂軍民:有過,一開始不想見任何人,不想回憶所有和她有關的事情,不想去提起來,因為非常痛苦,畢竟她走的時間太短了。後來自己沒事看看書,和孩子說說話,聊聊天,看看她生前的東西,還是選擇接受,包括媒體採訪,我也接受,即使別人說什麼,我也不在意,我們不強求別人理解。

澎湃新聞:你曾說過有些同事朋友知道了以後也在嘟嘟囔囔,他們在嘟囔些什麼?

桂軍民:就說你窮折騰什麼呀,人都沒了你折騰她幹嘛,讓她安安靜靜的。

澎湃新聞:會不會感覺到壓力?

桂軍民:從我內心而言,剛開始還是有壓力的,後來想明白了以後就沒有壓力了。剛開始會考慮到一些世俗的問題,比如說後事的處理,後來通過律師瞭解到,醫療團隊會為我們提供完備的法律手續,就沒有什麼壓力。我們沒有做壞事,只是做了一個先行者而已。怎麼向人家解釋比較困擾我們。人不可能無聲無息地就沒了,還要牽涉到她的朋友,怎麼給人家送信,這也是有壓力的,後來我們就發了朋友圈,買了墓地——衣冠塚,和父母葬在一起。其實,活著好好對她,走了沒必要做給別人看,把自己日子過好就是對她最好的安慰。

銀豐研究院和齊魯醫院的專家正在為展文蓮進行人體低溫保存操作。銀豐研究院供圖

“希望大家更多關注醫生群體和臨終關懷”

澎湃新聞:你覺得人體低溫保存技術,會涉及到哪些倫理問題?

桂軍民:假如她五十年以後活過來,人的身份怎麼界定?我只希望她好好的待在那裡,我也希望醫學加快進度,將來能治癒她的疾病。更加希望低溫、複溫的技術有新的發展。

澎湃新聞:手術的花費是多少,你承擔了多少?

桂軍民:大部分是山東省銀豐生命科學公益基金會支援的,我們自己幾乎不用承擔。我們把遺體無償捐贈給他們,他們在費用上照顧我們。

澎湃新聞:有些人認為這項技術普及後,可能會成為富人的專利,你怎麼看?

桂軍民:我不認為是這樣,不是富人的專利,肯定是有特殊需求的人去享受這個技術。機構和生命科學研究院有基金專案,是公益性質,暫時不考慮有多少商業價值。

澎湃新聞:你有想過為銀豐科學院宣傳嗎?

桂軍民:沒有,我覺得人體冷凍不是焦點,將來舒適醫療(臨終關懷)才是一個焦點問題。因為我們教育體系缺少死亡教育,大部分人不會面對死亡。不知道怎麼對待死亡,怎麼讓人有尊嚴的離開,平平靜靜地走完這一場。我原來道聼塗説,對醫生印象非常不好,覺得醫生都是黑心的,後來接觸了這些醫生,才知道有職業操守的人占絕大多數,所以我還想借助這個機會,能讓大家關注醫生這個職業,理解醫生。

澎湃新聞:據報導,你也加入了生命延續計畫,為什麼這樣選擇呢?

桂軍民:首先,我非常認可。第二,很現實的,我也想萬一她醒了呢,總得有個伴兒吧,總得要有個認識的人。我留下來我覺著挺好,至少還能陪陪她,至少還跟她有共同的記憶。

澎湃新聞:你有想過未來的場景嗎?

桂軍民:說實話,在我有生之年可能是看不到的。不一定要我看見,下一代人可能看見,或者下幾代人看見。不管是誰看見,只要證明這個選擇沒有錯誤,人體冷凍事業上我們也做了該做的事情,對社會有益,對她本身也帶來一些益處。至於以後的事情,不好說了,我們不知道以後科技發展到什麼地步。

澎湃新聞:你如何看待生命與死亡?

桂軍民:我覺得生命的存在,是多種形式的。一個人不是說沒有呼吸心跳就是死亡,那只是醫學上的判斷。我覺得人還是要有點精神,到現在為止,我不認為她離開我了,我認為她只是短暫地告別了我們,偷了個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