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常見這四大症 教你巧應對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醫師 郭 昕
秋風瑟瑟秋雨寒, 立秋後早晚溫差大, 不少人飽受秋燥、秋乏、秋愁和秋膘的困擾。 本期, 為大家講講如何應對“四秋症”。
秋燥
最近, 不少人感覺皮膚緊繃, 頭髮乾枯無光澤, 還出現口乾舌燥、聲啞乾咳、大便幹結等症狀。 中醫認為, 秋季在五臟屬肺, 肺為嬌髒, 喜潤惡燥, 肺主皮毛, 開竅於鼻。 燥邪最易傷肺, 可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 引起呼吸和代謝系統失調, 出現秋燥症狀。 為了避免秋燥傷肺, 需要從三個方面應對。
起居有常。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指出,
多吃滋陰潤燥食物。 秋季建議選擇具有滋陰潤燥、養陰生津功效的食物, 比如梨、藕、百合、蘋果等。 少吃油炸、燒烤及熱性食物, 比如辣椒、羊肉。
皮膚乾燥要保濕。 沐浴後及時塗抹身體乳, 減少水分流失;室內放置加濕器, 避免乾燥。
秋乏
秋天人們常感到周身疲憊、昏昏欲睡, 即使睡眠很好, 仍然覺得精力不足, 這其實是秋乏在作祟。 這是人體對季節變化的正常反應, 但會對工作生活造成一定影響。 以下幾個方法, 可以遠離秋乏困擾。
伸懶腰。 伸懶腰時, 要讓身體儘量舒展, 以達到伸展腰部、活動筋骨、放鬆脊柱目的。 伸懶腰能擠壓、按摩心肺等臟器, 有利於心臟充分收縮, 使更多含氧血液供給大腦, 消除疲勞。
常梳頭。 梳頭時用梳齒刺激穴位, 疏通經絡, 可保持頭腦清醒, 消除疲勞。 秋天乾燥, 頭髮容易乾枯、帶靜電, 最好選用天然材質、防靜電的寬齒木梳或角梳。
勤泡腳。 常用熱水泡腳有助於舒經活絡, 促進血液迴圈。 睡前泡腳不僅能安眠, 還能緩解秋乏。 需要注意, 水溫控制在40℃左右, 時間以20~30分鐘為宜, 飯後半小時內不要泡腳。
秋愁
秋涼以後, 自然界草木枯萎, 會使人產生悲涼感。 此時, 尤其要注重精神調養, 為避免不良情緒干擾:一要生活有規律, 按時作息,
秋膘
民間素有貼秋膘的習俗, 但酷暑難耐的夏季, 我們時常一邊享受空調, 一邊過食冷飲, 脾胃功能早已疲憊不堪, 若秋季大量進食補品, 特別是過於滋膩之品, 會進一步加重脾胃負擔。
貼秋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要以清補為主、葷素搭配。 可適當吃些山藥、蓮子、薏米等健脾的食物, 多吃橙黃色的果蔬, 比如南瓜、胡蘿蔔、木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