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記住一個數字,輕鬆識破關於發燒的謠言

近日, 一個叫“恒星育嬰室”的微信公眾號被曝光。 該公眾號提倡孩子生什麼病都可以“自愈”, 越嚴重的疾病, 越要自愈, 而不是去醫院受醫生和藥物的“毒害”。 這真的科學嗎?

李女士一周歲的女兒, 6月17日發高燒至39.5℃, 她卻不允許家人將孩子送醫院或吃藥, 她認為孩子只要忌口、少穿點, 就能自愈。

5天后, 孩子已經燒迷糊了。 家人背著李女士偷偷給孩子吃了退燒藥, 孩子體溫降到了38℃左右, 之後也沒再反彈。

李女士卻勃然大怒:“發燒是多難得的鍛煉機會啊。 退燒藥對心血管的影響, 對肝腎的損害多大啊。 ”

其實, 李女士的想法真的錯了。

發燒, 真的能“自愈”嗎?

發燒本身不是疾病, 它只是一種症狀, 很多疾病都有可能引起發燒, 兒童發燒大多由病毒、細菌、支原體等感染引起。

在大多數情況下, 發燒確實是無害的。

一定程度的發燒, 可增加免疫系統中吞噬細胞的活性, 促進抗體生成, 是身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因此, 孩子發燒在38.5℃以下, 家長不必過於焦慮、恐懼。

可如果出現持續的高熱(39.℃以上)不退, 可能誘發高熱驚厥等併發症。

吃不吃藥, 看體溫是否>38.5℃

發燒時孩子可能會出現全身不適, 影響進食、活動和睡眠等, 而退燒的目的是減輕發燒引起的煩躁和不適感。

體溫<>

一般來說, 體溫不超過38.5℃, 家長應該優先考慮給孩子物理降溫。

用退熱貼或冰袋敷前額、頭部。

用溫濕毛巾擦拭孩子的額頭、頸部、腋下、大腿根部及膕窩部。

在適宜的室溫(22℃~26℃)下洗溫水澡。

需要提醒的是, 兒童退燒不建議用冰水和酒精擦浴。

體溫>38.5℃, 酌情吃藥

是否需要吃退燒藥, 可根據下面兩個標準判斷:

體溫高於38.5℃

當腋下測量體溫超過38.5℃時, 也可考慮酌情使用退燒藥。

精神狀態不好

當孩子出現頭暈、頭痛、四肢酸痛、煩躁不安、易激惹或疲倦乏力、情緒低落等情況時, 可考慮酌情使用退燒藥。

如果服藥多久後還沒有明顯緩解, 應該去醫院就診, 明確病因 。

選兒童退燒藥有講究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 可安全有效地用於兒童退燒的藥物只有兩種: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布洛芬。 對乙醯氨基酚適合兩個月以上的孩子, 布洛芬適合六個月以上的孩子。

1

選擇兒童專用藥

退燒藥一定要購買兒童專用劑型。 嚴禁把成人的退燒藥掰開、減量後給孩子服用, 以免孩子服用後發生危險。

2

儘量選擇口服藥

臨床上使用最多的兒童劑型主要是:口服顆粒劑、口服液、滴劑, 以及用於直腸給藥的栓劑。

優先選口服藥

由於兒童使用退燒藥常常需要根據體重精確計算給藥量, 口服劑型可以針對個體精確給藥, 尤其是嬰幼兒, 建議儘量選擇口服藥。

嚴重嘔吐時選栓劑

當孩子出現嚴重嘔吐或拒絕口服用藥時, 才可考慮肛門栓劑。 此種劑型的特點是給藥方便, 但劑量不夠準確。

從安全性上講, 口服藥物與肛門栓劑的作用時間、退燒效果和副作用等沒有明顯差別。

3

看清成分, 避免重複

常用的複方感冒藥中, 往往含有對乙醯氨基酚成分, 如氨酚烷胺顆粒、氨酚黃那敏顆粒、氨酚麻美糖漿等。

如果服用上述藥物期間, 又服用了某單一成分的對乙醯氨基酚退燒藥, 很可能過量, 從而加大毒副作用, 損傷肝腎。 因此, 購買藥物和服藥前, 都要仔細核對藥物成分。

需要提醒的是, 退燒過程中, 人體會大量出汗, 帶走體內熱量, 因此孩子在服用退燒藥時要多喝水。

用藥間隔一般為6~8小時, 最少不低於4小時, 24小時內不超過4次。

溫馨提示

在天氣炎熱時, 如果孩子體溫已經超過38.5℃, 尤其是家離醫院較遠, 應先給孩子吃退燒藥, 待體溫下降後再送醫院, 以免送醫途中發生高熱驚厥(全身抽搐伴意識喪失)。

孩子發熱不能捂,

否則散熱困難, 體溫會更高, 同樣可能導致高熱驚厥。

退燒藥僅可治標, 並不能根除引起發熱的病因, 連續服藥3天后如仍有發熱症狀, 應及時就醫。 ▲

本期

藥學智囊團

首都兒科研究所藥學部臨床藥師 鐘旭麗

首都兒科研究所藥學部臨床藥師 林愛華

武漢市中心醫院兒科主任醫師 姜紅

本期編輯:張 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