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狀結腸切除術後需要注意什麼
動手術切除結腸後在拔出胃管之後再進行飲食, 先吃一些流質的食物然後再慢慢的增加, 並且在手術後的一個星期裡面都要平躺, 一個星期之後才能下床活動, 導尿管可以暫時保留, 並且抗生素最好是持續到體溫正常兩天之後再停。
適應症
1.腫瘤下緣在肛門口以上超出12cm的直腸、乙狀結腸癌。
2.局限在乙狀結腸下段和直腸上段的多發性息肉。
術前準備、麻醉
同經腹、會陰直腸肛管切除術。
手術步驟
1.切口 左側正中旁切口。
2.探查腹腔 檢查病灶部分有無轉移灶, 決定手術的切除範圍, 並估計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難。 對癌腫病人, 切除範圍應向上距癌腫至少6cm, 向下3cm~5cm, 在肛提肌以上至少2.5cm, 以利吻合。
3.分離乙狀結腸系膜根部 用紗布帶紮緊腫瘤兩端的腸腔, 在系膜根部縫紮腸系膜下動、靜脈。 再切開乙狀結腸系膜根部兩側的後腹膜, 向上直達脾曲, 向下達直腸膀胱凹(女性達直腸子宮凹), 分離腹膜後脂肪和淋巴結。
4.分離、結紮腸系膜血管 根據準備切除的範圍分離出腸系膜下動、靜脈根部, 清掃附近淋巴結, 再結紮血管。
5.分離直腸前、後間隙 根據切除範圍分離直腸前、後間隙, 使直腸前側與膀胱後壁(女性為子宮)分離,
6.切斷乙狀結腸系膜 從準備切除腸段上端部位至腸系膜下動脈結紮處切斷乙狀結腸系膜, 結紮系膜內血管分支。
7.切除病變腸段 在兩把止血鉗之間切斷乙狀結腸上段, 再在兩把直角鉗(或支氣管鉗)之間切斷直腸上段, 切除病變腸段。
8.乙狀結腸直腸端端吻合 對攏乙狀結腸與直腸斷端作端端吻合。 先用絲線間斷縫合後壁漿肌層(直腸只有肌層)。 切除鉗夾部分後, 用2-0腸線間斷縫合後壁全層, 線結打在腸腔內。 再用腸線間斷內翻縫合前壁全層。 最後, 用絲線間斷縫合前壁漿肌層。
9.置引流條 在吻合口後側置一香煙引流, 經腹部切口下端引出。
10.縫合後腹膜 縫合後腹膜, 使吻合口位於腹膜外,
11.縫合腹壁 分層縫合腹壁。
術中注意事項
1.注意防止手術區污染, 並預防性使用抗生素, 以防術後感染, 引起吻合口漏。
2.吻合口縫合可靠, 上下段間不應有張力。 縫針邊距和間距要平均, 各針間距約0.4cm, 使張力平均。 結紮縫線應不緊不松,
術後處理
1.平臥1周後起床活動。
2.持續胃腸減壓, 至腸音恢復、肛管排氣後拔除胃管, 開始流質飲食。 如無腹脹, 再過1~2日後改半流質飲食。
3.抗生素應用至體溫正常後2日。
4.如有膀胱功能失常, 可留置導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