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鈴當子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吉林中草藥》

【拼音名】Línɡ Dānɡ Zǐ

【英文名】Common Anisodus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旋花科植物北魚黃草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rremia sibirica (l.)Hall.f.[Convolvulus sibiricus l.; I pomoea sibirica (l.) Pers.]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收果實, 曬乾, 打下種子, 揀去雜質。

【原形態】纏繞草本。 全株近于無毛。 莖圓柱形, 具細棱。 單葉互生;葉柄長2-7cm, 基部具小耳狀假託葉;葉片卵狀心形, 長3-13cm, 寬1.7-7.5cm, 先端長漸尖或尾狀漸尖, 基部心形, 全緣或稍波狀;側脈7-9對, 纖細, 近于平行射出, 近邊緣弧曲幣。 聚傘花序腋生, 有花3-7朵, 花序梗明顯具棱或狹翅;苞片小, 線形;萼片橢圓形, 近於相等, 先端有鑽狀短尖頭;花冠淡紅色, 鐘狀, 長1.2-1.9cm,

冠簷具三角形裂片;雄蕊5, 花藥不扭曲;子房2室。 蒴果近球形, 4瓣裂。 種子4顆或較少, 橢圓狀三棱形, 黑色。 花果期夏、秋季。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600-2800m的路邊、田邊、山地草叢或山坡灌叢中。

資源分佈:分佈于吉林、山西、陝西、甘肅、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湖南, 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種子卵形, 多為圓球體的四分之一, 長4-6cm, 寬3-5cm, 表面灰褐色, 被金黃色鱗片狀非腺毛, 脫落處粗糙, 呈小凹點狀, 背面弓形隆起, 中央有淺縱溝, 腹腔面為一棱線, 種臍明顯, 在棱線背面交界處呈缺刻狀。 質硬, 橫切面淡黃色, 可見2片皺縮折疊的子葉。 氣微味微辛、辣。

顯微鑒別 種子橫切面:表皮細胞徑向延長, 外壁呈乳突狀, 有的含棕色物, 間有分化成棒槌狀單細胞非腺毛,

直徑30-74μm。 下皮細胞類方形。 柵狀組織層徑向長40-85μm, 外方可見光輝帶。 子葉組織中分泌腔直徑約至90μm。 種皮表面觀:表皮細胞類多角形, 直徑12-50μm, 壁稍彎曲。 下皮細胞狹長, 寬2.5-5μm, 以數個為一組, 呈鑲嵌狀排列。

【化學成份】種子中有多糖, 由97%葡萄糖和甘露糖(1∶1), 3%半乳糖組成;種子油中含3.5%二烯酸, 9.3%三烯酸。

【性味】甘;寒

【歸經】脾經

【功能主治】瀉下消積。 主大便秘結;食積腹脹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 1.5-3g。

【附方】①治便秘:鈴當子研細末。 每次五分, 日服一次。 ②治食積腹脹:鈴當子三錢, 雞內金三錢。 共炒焦, 研細末。 每次一錢, 日服二次。 (選方均出《吉林中草藥》)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