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頂頭馬藍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Dǐnɡ Tóu Mǎ Lán

【別名】癬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爵床科植物頭馬藍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arphochlamys affinis (Griff.) Bre-mek. [Adenosina affinis Griff.; Strobilanthes FFINIS (Griff.)Y. C. Tang]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 洗淨,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頂頭馬藍 草本, 高達60cm。 莖基部多膝曲, 多分枝, 嫩莖具白色糙毛。 葉對生;具柄;葉片卵形, 長3-8cm, 先端尖, 兩面疏具糙毛, 邊緣有鈍齒。 穗狀花序圓柱狀, 頂生, 長3-6cm;苞片覆瓦狀排列, 寬倒卵形至卵形, 長約7mm;小苞片稍短於苞片, 線形;花萼裂片5, 線形, 三者均具腺毛和長睫毛;花冠淡紫色, 長約2.5cm, 裂片5, 略作二唇形;雄蕊二強, 伸出花冠之外, 2短雄蕊之間有退化雄蕊殘跡, 花絲基部有膜相連, 膜的兩側邊緣具柔毛。 蒴果長約7mm, 有微毛。 種子4顆。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草地或灌叢中。

資源分佈:分佈于貴州、雲南等地。

【性味】味苦;辛;性涼

【功能主治】殺蟲止癢。 主治癬;疥瘡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 煎湯洗或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