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不得不知的輸液知識

其實在醫學上, 將藥物送入人體的方式有很多種, 除了大家最為熟知的口服方式之外, 有些藥物可以直接注入肌肉, 再經由肌肉吸收進入人體血液迴圈到全身去。 另外例如糖尿病病人所注射的胰島素, 則是用很小的針頭直接注入皮膚下的淺層部位。 這兩種方式就是所謂的“肌肉注射”與“皮下注射”。

在這些方式中, 靜脈注射由於是直接將藥物利用針管注入靜脈, 不必再多經一道人體吸收的過程, 因此藥物在血液?的濃度, 很快就會穩定上升而達到造成療效所需的劑量, 因此靜脈注射也是最快與最穩定能達到藥物治療效果的方式。

打點滴也要小心

打點滴這項使用得相當頻繁的醫療措施, 在臨床上所造成的療效很多。 在緊急出血狀況下, 醫療人員常會先快速地補充點滴, 藉以短暫地維持血壓避免病人發生休克, 而來爭取準備血液輸血的時間。

另外點滴裡面所含有的各種電解質, 則要視身體疾病狀態不同, 而有不同的輸液種類。 吐得厲害的病人, 因為所吐的胃液含有較多的酸, 因此可能補充含氯離子的生理食鹽水。 一個晚上拉肚子拉個十幾次, 差點連起床的力氣都沒有的時候, 其實除了脫水之外, 還流失大量鉀離子, 會造成肌肉無力。 這個時候含鉀離子的電解質溶液, 就可能是醫師的第一個選擇。

打點滴的另一項療效則是補充身體所需的水分。 由於在臨床上給予病人點滴的時候, 往往必須緩慢地注射, 滴完一瓶點滴, 起碼也要兩、三個鐘頭, 而這一段時間也正好讓病人有充分休息的機會。 對於許多缺乏休息, 這也正是打點滴的另一項療效。

雖然打點滴的確有這些臨床上的治療效果, 但是打點滴也可能引發其他的問題。 除了打針當時扎針的痛楚之外, 打針所造成的傷口以及所注入的靜脈本身, 都有可能被細菌侵入而造成感染。

點滴本身的無菌要求, 以及注入人體的點滴數量, 都必須小心計算與控制。 否則如果點滴給得太多, 由於水分過多反而可能對人體的循環系統造成負荷, 尤其是對於小孩與有些心肺功能異常的老人家更要小心。

而這也正反映出了任何醫療措施都有利有弊的重要觀念。

點滴的打法

不論是要進行血液檢查的抽血或是靜脈注射的插入針管, 都是挨上一針, 但抽血只要抽幾cc就夠用, 因此通常都用金屬針頭紮入血管就行了。 但是如果是要打點滴而且可能要擺上幾個鐘頭甚至幾天, 那就除了先要用金屬針頭紮入血管之外, 還要在靜脈血管?放入特殊的塑膠軟管, 才能讓輸液在未來的幾個鐘頭或是幾天?面, 繼續源源不斷地注入血管中。

這種靜脈注射輸液所用的塑膠軟管, 如果小心保護, 放上個兩三天, 應該都不是問題。 但是如果再放久一點, 就有可能發生細菌感染所造成的靜脈炎等併發症。

因此在臨床上, 通常醫療人員都會紀錄打靜脈留置軟管的時間, 以便能夠按時更換以避免其他併發症。

在臨床上雖然打靜脈留置軟管, 通常並不困難, 只是有時病人手臂上的靜脈比較不明顯, 有時也可能打針的醫療人員技術實在欠佳, 以至於病人可能會挨上好幾針而痛得哇哇叫。 尤其是小朋友的靜脈血管很細, 偏偏小孩需要補充液體的狀況又比大人要來得多而且需要更殷切, 因此有經驗的家長一定會同意, 要幫小病人進行靜脈注射, 需要技術高超又耐心十足的醫療人員才行。

該打哪一種點滴

靜脈注射依據所注射藥物的多寡, 又可以區分成兩種狀況, 第一種是將少量的藥物直接注入靜脈, 由於量少因此常在短時間內就會注射完畢,

為了治療身體各種感染症而使用的抗生素, 就常利用這種方式注射。 另一種狀況就是給予較大量輸液而必須緩慢給予的打點滴了。

在打點滴時所注入人體的輸液, 由於立刻進入血液中, 因此在輸液的成分與無菌處理上, 都有相當嚴格的要求。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靜脈輸液, 大約可以分成含葡萄糖溶液、生理食鹽水溶液, 以及為了補充其他身體所需物質的電解質溶液等三大類。

第一種通常會用在病人暫時不能經口進食的各種狀況, 例如腸胃炎或手術後因為腸子還沒有恢復蠕動、還沒排氣等等情形。 第二種與第三種則是為了補充身體所流失的體液, 例如在外傷或其他如手術出血等狀況。

而在嚴重腹瀉時為了補充身體所需的鉀離子等等電解質, 除了使用含葡萄糖溶液之外, 這些含較多電解質溶液也必須補充。

有些時候, 醫師們會在輸液?加一些可以經由靜脈給予的營養製劑, 例如維生素C、B1或B2等, 由於維生素B2是黃色液體, 另外在臨床上用來補充鉀離子的氯化鉀溶液, 因為絕對不能直接一次由靜脈注射, 只能由點滴緩慢給予, 因此為了避免醫療人員誤用, 故意配製成黃色溶液。 因此在許多人印象中所打的黃色營養針點滴, 可能有一部份是添加了這些營養素或是氯化鉀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