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常吃紅薯葉延緩衰老 老人太瘦難長壽?

編者按: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 健康成為我們最關注的話題。 什麼才是健康的食品?生活中如何預防身體的疾病?這都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 人民健康網推出《金台養生園》欄目, 每週為您盤點最養生的生活方式, 帶您走進健康園地。

紅薯葉才是真正的綠葉菜之王 常食紅薯葉延緩衰老

以前, 紅薯葉都被棄之不用, 人們只取根莖食用。 而近些年, 紅薯葉保健價值被逐漸得到認可。 它是極為優秀的綠葉菜, 綜合營養價值數一數二, 可以說是營養全能王。

紅薯葉的胡蘿蔔素含量達到近6000微克/百克, 比胡蘿蔔還高將近1.5倍,

而且其蛋白質在綠葉菜中也是佼佼者, 維生素C比柑橘要高出一倍多。 其他的營養素含量也都名列前茅。 特別是紅薯葉中有豐富的黏液蛋白, 它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 增強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 而且常食紅薯葉有一定可延緩衰老的食療作用。 【詳細】

千金難買老來瘦, 但老人太瘦難長壽

老年人代謝能力弱, 脂肪易堆積。 為了躲開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 不少老人堅信“千金難買老來瘦”, 盲目拒絕肉、蛋等食物。 然而, 老人瘦和貧血的問題遠比肥胖更加突出。

如果老人過瘦, 身體的新陳代謝和各種生理功能都會比正常老人弱, 對饑餓和勞累的耐受能力差, 常常會精神不振;過瘦的老人由於體內貯存的能量物質少,

往往經不起疾病尤其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折磨, 使痊癒時間延長;老年人太瘦還是導致骨質疏鬆、骨關節炎等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詳細】

早餐四原則:主食肯定不能少

早餐是三餐中很重要的一餐, 所以我常常會有自己的早餐原則:一是有足量主食(我一天三餐的熱量分配粗估為早餐占40%, 中、晚各30%)。 二是保證含豐富優質蛋白質食品。 三是一定量蔬果。 四是少許堅果(亦可做上午10點的零食), 來滿足身體所需營養。

主食肯定不能少, 否則怎麼能扛得了一整個上午。 通常會是什錦麵條(內有香菇、黑木耳、黃花菜、豆干片), 或者鮮奶燕麥片又或者雜糧粥、葡萄乾粥、乳酪麵包、煮玉米(把它當主食吃, 而不應該是副食, 吃了玉米,

就要少吃點別的主食)、花卷等, 這些都可以用來當主食。 【詳細】

滋補品吃錯反傷身?兩類人慎吃枸杞子!

說起枸杞, 人們一般都是會想到它的好處, 知道這是一種對人體健康有益的食物, 的確, 枸杞的作用有很多, 它還可起到很好的補腎效果, 但是凡事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 枸杞也有它一定的缺陷存在, 那就是吃法不正確, 或者是觸碰到一些禁忌的話, 就會產生副作用了, 那麼, 枸杞的副作用有哪些呢?

枸杞子適合體質虛弱、抵抗力差的人服用。 但服用過程, 一定要長期堅持, 每天吃一點, 才能見效, 枸杞子含甜菜堿、氨基酸、胡蘿蔔素、維生素B1、 B2、C、鈣、磷、鐵等成分。 對人體健康有益, 但是要注意把握用量。 過量食用枸杞子會使人上火、流鼻血、甚至造成眼睛紅脹不舒服等。

【詳細】

老人養生不妨糙一點

很多老人嚮往精緻美好的晚年生活, 飲食和生活都精打細算, 結果讓自己疲憊不已。 其實, 日子過得“糙”一些, 反而更容易收穫健康和幸福。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顯示, 吃一碗白米飯攝入的碳水化合物比兩罐含糖飲料還要多, 每天多吃一碗, 患糖尿病風險提升11%, 而在白飯中加入20%的糙米, 患糖尿病風險則降低16%。

穀類為主是理想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徵, 《中國膳食指南》建議, 每天應該攝入穀薯類食物250~400克, 其中全穀物和雜豆類50~150克, 薯類50克~100克。 【詳細】

如何吃紫蘇?專家送你4個食譜

神奇的葉子可不止茶葉。 在華南、華東等溫暖濕潤、陽光充足之地, 其實還有一種神奇的葉子——紫蘇葉,

長久以來, 被我國人民用作食材。 除了日韓料理裡將紫蘇與海鮮、烤肉同食, 還能如何吃紫蘇?專家贈你4個紫蘇食譜。

紫蘇葉, 唇形科紫蘇屬植物, 紫蘇的葉背色紫, 葉面色綠, 有特殊的香氣, 廣泛分佈于華東、華南等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地區, 以廣東、湖北、河北地區所產者品質較優。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 紫蘇葉富含揮發油、紫蘇醛、檸檬烯等物質, 有鎮吐、鎮靜、抗病毒、促進小腸蠕動、止血等的功效。 日本有學者研究發現大劑量紫蘇葉配合速尿使用, 具有解河豚魚中毒的功效。 在日韓料理中, 廚師常將之與海鮮或烤肉等食物搭配食用, 不僅味道獨特而且食後不會有食滯飽脹感, 因而很受歡迎。 【詳細】

☆ 精彩回顧 ☆

這樣吃生薑等於吃砒霜 怎樣調理亞健康

隔夜水不能喝? 三個習慣比吸煙還致命

測測你是長壽臉嗎? 6種體質怎麼防癌?

臀部是個重要的養生區 三杯茶降血脂

夏天吃啥養生? 少吃1/3多活20年!

不良習慣讓濕氣纏身 夏季如何驅除體內濕氣

中醫家規不許碰冷飲 夏天養生不宜用中藥嗎

看病記住九不要 最坑老人的健康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