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疾病

中藥喝不對等於白喝 喝中藥的技巧“藥”知道

中藥一次性喝多少才有效?

煎煮開始時的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2-5釐米為宜, 花、草類藥物或煎煮時間較長的應當酌量加水。

每劑藥一般煎煮兩次, 將兩煎藥汁混合後再分裝。 煎煮時間應當根據方劑的功能主治和藥物的功效確定。

一般藥物煮沸後再煎煮20-30分鐘;解表類、清熱類、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 煮沸後再煎煮15-20分鐘;滋補藥物先用武火煮沸後, 改用文火慢煎約40-60分鐘。

藥劑第二煎的煎煮時間應當比第一煎的時間略縮短。 煎藥過程中要攪拌藥料2-3次。 攪拌藥料的用具應當以陶瓷、不銹鋼、銅等材料製作的棍棒為宜, 攪拌完一藥料後應當清洗再攪拌下一藥料。

煎藥量應當根據兒童和成人分別確定。 兒童每劑一般煎至100-300毫升, 成人每劑一般煎至400-600毫升, 一般每劑按兩份等量分裝(每次喝中藥以250毫升為宜或遵醫囑)。

喝中藥要在餐與餐之間

慢性病則要按時服藥, 一般中藥方劑皆選在兩餐之間服食, 即上午九至十點, 或下午三至四點各服一次, 如須服用三次, 可在臨睡前再加服一次。 但急性重病則不拘時間、次數, 應根據醫師的醫囑, 儘快服藥或頻服, 有的甚至可每隔1~2小時服1次, 或每隔4小時左右服藥1次,

夜晚也不停止, 以使藥力持續, 有利於更快地緩解症狀、減輕病情。

此外, 服用中藥時要注意藥物的作用與人體節律同步協調, 即陽藥用于陽長之時, 陰藥用于陰主之時等等也需要注意, 像升陽的生薑就宜在早上服用, 但要綜合整劑中藥來說。

不同類型的中藥湯劑, 服用的時間是不同的。 一般來說, 肝、腎、腸道疾患, 宜飯前服藥;眩暈、咽喉疾患宜飯後服藥;瀉下藥、滋補藥、驅蟲藥宜空腹服;安神類藥宜睡前服用。 這些都是根據病情的不同和藥物作用的特點, 對服藥時間做出的大致要求。

喝中藥時還需注意忌口

忌口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根據疾病的性質而忌口, 屬於病性忌口。 如各種熱證、上火的人及外感病, 應忌食辛辣、肥甘、油膩、煎炸食物;而寒涼病證者, 則應忌食生冷或性質寒涼的食物;哮喘發作期間, 忌食蛋、奶、魚、蝦等高蛋白食物;痔瘡、皮膚病者, 忌食海鮮、羊肉、狗肉等發物;水腫病患者, 忌食鹽;肝炎病人, 忌食辛、辣、油膩等。

二是根據所服藥物的特性和配伍禁忌而忌口,

屬於藥性忌口。 如服人參時, 忌蘿蔔;服鱉甲時, 忌莧菜、薄荷;服茯苓時, 忌醋等。 此外, 服任何中藥時都不要喝濃茶, 因濃茶中含鞣酸很多, 與中藥同服會降低療效, 應以喝白開水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