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中藥黃芪圖片

黃芩為常用中藥, 始載《神農本草經》, 列入佳品, 本名黃耆。 李時診謂:耆者長也, 黃者微黃, 為補者之長, 故稱。 黃芪產地較多, 產品樣子亦異, 按其原綠色植物和種植區的不一樣, 一般分成黑皮膚芪, 白皮芪, 紅芪三類。 可是有些人并不了解黃芩到底是長什么樣子, 因此要想提升中藥黃芪照片來了解一下, 實際看詳盡的詳細介紹吧。

1、黑皮膚芪

別稱:卜奎芪、關卜奎芪、正口芪。

來源于:為豆科植物多年生長 木本植物關鍵為膜莢黃芩, 亦有內蒙古黃芩的干躁根。 天然的或種植。

原產地:主產區于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市、寧安、嫩江、鄂倫春旗, 吉林省的蛟河, 延邊自治州等地。

特性辨別:根呈圓柱型, 上方帶蘆頭(地下莖), 下方稍細, 有極少數支根和根須, 尾部多已斷裂。 長30~90公分, 直徑1~3公分。 粗條者上方多具中空。 表層深褐色, 有顯著的長縱皺有放射形紋路(習稱菊花心)。 氣微香,

味甜, 嚼之渣少。

2、白皮芪

別稱:綿黃芩、箭芪。

來源于:為豆科植物多年生長 木本植物關鍵為內蒙古黃芩, 亦有膜莢黃芩的干躁根。 多見種植, 亦有天然的。

原產地:主產區于山西省渾源、應縣、繁峙、代縣, 內蒙古自治區的武川、興和、正藍旗及錫盟地域, 吉林省的哲盟中西部等地。 山西省多見種植, 內蒙古自治區多見天然的。

特性辨別:渾源一帶產者, 根圓柱型, 帶蘆頭, 長70~150公分, 有的達到2米, 直徑2~4公分, 根頭部略彭大, 多具中空, 尾端漸細, 帶根須, 一部分為支根。 表層米黃色, 微有縱皺和黑點, 皮較細, 網紋不顯著。 橫斷面亦顯菊花心。 質堅毅而重。 氣微, 味甜而濁。 有豆腥味, 嚼之渣較多。

內蒙古自治區產者, 蘆頭小, 首尾大小均勻, 長40~80公分, 直徑0.6~2公分。 表皮暗紅色帶網狀結構紋路, 支根和根須較少, 菊花心顯著。 味甜, 微有豆腥味。

3、紅芪

來源于:為豆科植物多年生長 木本植物多序巖黃芩的干躁根。 多見天然的。

原產地:主產區于甘肅岷縣、宕昌、舟曲、臨潭、德烏魯市、漳縣、西和、禮縣、會川、武山等地。 四川茂汶等地亦產。

特性辨別:根呈圓柱型, 長40~60公分, 直徑1~3公分。 表皮淡褐色, 皮緊, 皺褶密不可分而深。 質硬而韌, 橫斷面顯菊花心, 化學纖維性小而粉性大。 氣微, 味甜, 嚼之有渣。

外果皮芪、白皮芪均以條又粗又長, 菊花心獨特, 裂縫小, 皮破少時為宜。 紅芪以沁色白里透紅,

條勻稱, 牢靠, 粉性足者為宜。

主要成分:含微生物鹼、葉酸片、晶形中性化物質、膽鹼、碳水化合物等。

藥用價值:補氣血生陽、益氣固抑汗、利濕消腫、托毒放膿。 其基本原理為:

1、健壯功效。 即說白了“補氣血”。 可能兩者之間同行業生長激素和激動神經中樞系統功效相關。

2、有利排尿。 功效較明顯, 服藥后排尿提升64%, 但合理使用量范疇較小, 使用量過小無有利排尿功效, 使用量過大反倒使排尿降低。

3、抗腎炎。 對試驗性腎炎有一定抵抗功效, 特別是在在去蛋白尿層面有一定協助。 大白鼠內服大使用量黃芪粉對血細胞性腎炎的病發有阻抑功效, 并能延遲時間蛋白尿與高膽固醇尿癥的產生。 現有蛋白尿者, 內服黃芪粉修復比對照實驗快。

又很多黃芩似能改進水腫和提高全身營養成分情況。

4、降血壓。 臨床實驗確認有降血壓功效, 可能與軟化血管相關。

5、抑菌。 體外試驗對志賀氏痢疾桿菌、溶血性鏈球菌感染、肺炎雙球菌、橙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抑菌功效。

除此之外, 黃芩也有保護肝臟、避免 肝糖元降低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