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情為何物”,心理學家告訴你

編者的話:浪漫的法國有句諺語:生命是花, 愛是蜜。 愛, 一直以來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著名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弗洛姆在上世紀50年代著有《愛的藝術》一書, 專門探討“情為何物”, 並提出愛有五個要素。 恰逢西方情人節, 本期, 讓我們跟著弗洛姆的洞見一探愛的深意。

愛是一種給予

愛情首先是“給”而不是“得”。 “給”比“得”帶來更多的愉快。

說起“愛”, 你首先會想到什麼?所愛的對象, 還是自己有什麼可愛之處?弗洛姆認為, 當人們談論愛時, 首先是想“我會被人愛嗎”“我如何才能被人愛”這些問題, 卻很少考慮“我是否有愛的能力”。

真正的愛不是天生的, 也不是大腦激素引起的一時衝動, 它是一門藝術, 一種能力, 需要培養、練習。

在弗洛姆看來, 愛首先是一種“給”的能力。 這裡的“給”不是有條件的交換, 也不是“失去”, 計較著我為你做了什麼、付出了什麼;也不是“犧牲”, 帶著痛苦忍受損失。 對懂愛的人來說, “給”是自然而然地分享。 同別人分享自己的歡樂、興趣、理解、知識、幽默、悲傷等一切有生命力的東西。 通過“給”, 我們豐富了他人, 在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時, 也提高了對方的生命感。

以“給”的方式去愛人, 會讓我們體會到自己的“富裕”和“活力”, 感到自己生機勃勃而欣喜萬分。 其實我們肯定都有過這種感受:當你把自己珍惜、喜愛、在意的東西與他人分享,

並看到別人感謝、喜悅的表情時, 內心是多麼滿足和快樂。 現代的實驗研究也發現, 這種助人、與人分享的“眾樂樂”, 比“獨樂樂”會給人帶來更深刻的幸福感。

要擁有“給”的能力, 就要克服依賴性, 成為獨立的、有自我的人;也要消除自戀性, 不以自我為中心;還要消除剝削別人的心態, 不要老想著占他人便宜, 得到好處。 只有這樣, 我們才願意獻出自己, 去分享, 去愛。 ▲

沒有尊重的愛是控制

愛, 就要尊重他人, 這是指我們有能力實事求是地正視對方和認識他獨有的個性。

我們現在常說“尊重”人, 更多像是一種表面的禮貌。 而弗洛姆說的尊重, 是人們打心底裡接受“他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感情。

愛情中, 尊重就是要努力使對方成長和發展自己,

而不是服務於我。 但很多人, 嘴上說愛, 所作所為卻是希望所愛之人變成自己接受和喜歡的樣子, 而不在乎對方本來的模樣:孩子明明對戲劇感興趣, 大人卻覺得戲劇無用, 讓孩子學奧數;男朋友是個較為節儉的人, 女朋友卻總嫌棄他不夠浪漫, 硬讓男友學會“大方”;老師愛他的學生, 卻希望他們都成為“乖孩子”, 不要過多發表自己的意見、看法。 這些打著“為你好”旗號的“愛”, 實際上是控制他人甚至是奴役他人。

尊重他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受知識、經驗所限, 我們總是看不慣和自己不一樣的言行。 所以, 要學會尊重, 一方面是自己要獨立、自愛, 反省自己的優點、缺點, 再推己及人, 知道每個人都有其特別的地方;另一方面,

擴展自己的視野, 多走走、看看, 你會發現世界那麼大, 人有那麼多不同, 每個人都是獨特而偉大的存在。 ▲

關心所愛之人是本能

愛情是對生命以及我們所愛之物的積極關心。

一位母親說她愛自己的孩子, 卻不在乎孩子的饑寒溫飽, 也不過問孩子身體是否舒適;丈夫說愛妻子, 卻不知道妻子愛好什麼、做著什麼工作;一個婦人說她很愛花, 但人們發現她總是忘記澆花……我們會相信這些人愛著他們所說的人和物嗎?

如果愛, 就會關心;如果關心, 就會行動。 這幾乎是人的本能, 我們不太可能會對所愛之物無動於衷。 喜歡一個人, 就會看他朋友圈, 從朋友口中去瞭解他;愛寫字, 就總是手癢癢想提筆;愛孩子, 就想知道孩子今天過得開不開心,

老師教了什麼……如果缺乏這些積極的關心, 那麼所謂的愛只是一種稍縱即逝的情緒, 而不是真正深刻的感情。

所以, 如果我們真的愛著誰, 不要吝嗇語言, 多去主動過問對方的生活, 例如“今天上班有什麼有趣的事嗎”“什麼時候去麗江旅行”, 或是表達真誠的關注:“你看上去不太開心, 願意和我聊聊嗎?”▲

責任感是愛的前提

責任心不是外部強加的東西, 而是一個自覺的行動, 是我對另一個生命表達出來的責無旁貸。

弗洛姆認為, 當我們愛一個人時, 他的生命不僅與他自己有關, 而且也與我有關, 我對他負責, 就像對自己負責一樣。

責任心是一種自覺把分內事做好, 並意識到自我要承擔的責任和積極付諸行為的傾向。

這在親情中體現最為明顯:父母會認為保證孩子的溫飽、教育、健康成長是自己的天職;對老人, 我們有贍養的自覺;夫妻關係中, 一方面是對雙方物質生活負責, 比如賺錢養家, 也可能是關心對方心理上的需求, 比如希望自己快樂也希望他能得到快樂;愛好養寵物的人也把照顧好這個“家庭成員”當做義務……其實, 責任感也是關愛的前提, 如果你感到自己對他人負有責任, 你就自然會主動去關心他最近過得好不好, 有沒有辦法讓他更開心, 當他遇到困難時為他挺身而出。

當然, 責任感並不代表我們要完全承擔另一個人的責任, 把對方當嬰兒一樣對待, 這樣不僅不能讓對方在你的關愛中成長, 甚至會害了他。 ▲

愛的基礎是深入瞭解

愛情是深入瞭解對方的表現。 這個過程中,我們認識對方,認識自己,認識所有人。

人們只有認識了對方,瞭解對方,才有可能尊重對方。如果不以瞭解為基礎,關心和責任心都會是盲目的。

真正去瞭解他人,要求我們要站在對方的位置上去考慮問題,而不只是出於自己的偏見,自以為是地揣摩他人想法。比如,今天伴侶看起來很不高興,從與他的溝通中瞭解到,他的不悅來自家庭;通過進一步詢問,意識到他父母關係不好才是使他不安的癥結,所以他可能缺乏安全感,而這是我能給他的……如果我不嘗試瞭解他,只是單純地把他看成是個易怒的人,只是簡單地緩解他的怒氣,那麼我就可能永遠無法觸摸對方的內心並給他真正需要的東西。

所以,別再敷衍了事地說“多穿點”“別傷心”“沒事的”這些安慰話,對於愛人,多傾聽,花些精力去瞭解和感受,從中我們會越來越理解對方,也更理解自己甚至所有人。▲

這個過程中,我們認識對方,認識自己,認識所有人。

人們只有認識了對方,瞭解對方,才有可能尊重對方。如果不以瞭解為基礎,關心和責任心都會是盲目的。

真正去瞭解他人,要求我們要站在對方的位置上去考慮問題,而不只是出於自己的偏見,自以為是地揣摩他人想法。比如,今天伴侶看起來很不高興,從與他的溝通中瞭解到,他的不悅來自家庭;通過進一步詢問,意識到他父母關係不好才是使他不安的癥結,所以他可能缺乏安全感,而這是我能給他的……如果我不嘗試瞭解他,只是單純地把他看成是個易怒的人,只是簡單地緩解他的怒氣,那麼我就可能永遠無法觸摸對方的內心並給他真正需要的東西。

所以,別再敷衍了事地說“多穿點”“別傷心”“沒事的”這些安慰話,對於愛人,多傾聽,花些精力去瞭解和感受,從中我們會越來越理解對方,也更理解自己甚至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