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50年日日發病 電波監測助除病根

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何雪華通訊員朱璐詩、朱健)民間俗稱癲癇為“羊角風”“羊癲風”, 是僅次於頭痛的神經科第二大常見病。

廣州一名患者球哥(化名)不幸自16歲起持續50多年被癲癇折磨, 幾乎日日發作, 有時竟每日多達十幾次。 好在最後一次求醫, 醫生團隊應用最新最精准的立體定向顱內電極置入(SEEG)導航, 在精准腦電波監測幫助下徹底清除病灶。 術後至今3個月再無發作, 生活可以完全自理。 專家提醒, 預防癲癇, 要在六方面防範。

病例:癲癇毀他50年

“這病幾乎跟了我一輩子, 害慘了我50年!”球哥說, 50多年來幾乎是日日被摧殘、折磨,

經常行為異常、意識不清、四肢抽搐, 嚴重時會摔倒在地, 發作頻率每天高達10餘次。

他至今還記得16歲那年的第一次癲癇發作——突然感覺左側口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 隨後感覺頭暈、心慌, 腹部總有一股氣往上頂, 然後雙手不自覺地抽動起來, 人也完全昏迷過去, 足足數分鐘後, 他才“活過來”。

此後, 他50年來全靠口服藥物治療維持, 抗癲癇藥物更換達5種以上, 可是症狀仍然無法得到有效控制, 依舊還是經常發作, 猝然摔倒是常事, 經常渾身是傷。

剖因:腦血管瘤是元兇

醫學證實, 癲癇是一種因為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 導致短暫的大腦功能障礙的慢性疾病。 那麼, 具體到球哥的病案, 到底是什麼導致的呢?

今年3月,

球哥再一次因癲癇突然發作摔破頭部到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癲癇中心就診。 該院神經外科主任張勇介紹, 其實患者最初發作那次, 經過頭顱CT/MRI檢查, 已經確診為右側額葉功能區海綿狀血管瘤, 這就是導致患者癲癇發作的“元兇”。

那為什麼球哥沒有及時除瘤呢?

張勇指出, 由於受到當時醫療水準的限制, 血管瘤又位於右側額葉功能區, 稍有不慎可能會造成患者左側肢體乏力甚至終身癱瘓, 所以沒有醫院敢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

治療:腦電波精准導航切瘤

所幸的是, 如今醫學科技進步神速, 張勇帶領癲癇治療團隊進過詳細會診、討論, 詳細分析患者癲癇病史、症狀學特點, 將先進的影像學檢查(MRI、MRA、MRS、fMRI、DTI、PET)、視頻腦電圖(VEEG)結果,

結合頂尖的影像學後處理技術, 制定了詳細精准的術前計畫, 確定患者的顱內致癇病灶可以通過手術進行切除。

手術需要在顯微鏡下一點點切除病灶。 因此在手術過程中, 通過目前國際上最精確的立體定向顱內電極置入(SEEG), 應用先進的O-arm導航註冊Vertek-SEEG置入技術, 將SEEG電極精准植入到顱內, 腦電波精准監測一刻未停, 説明判定癲癇電波的情況, 術中分析切除效果, 最終將癲癇灶完全切除。

癲癇發作具有突發突止、短暫一過性、自限性等特點,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林勁芝指出, 若懷疑有癲癇, 可到正規的癲癇病區進行諮詢、檢查。 通常可以根據行為表現或腦電圖改變來判斷癲癇發作的起始和終止,

證實腦部異常過度同步化放電, 這是癲癇發作區別於其他發作性疾病的最本質特徵。

在診斷上, 目前國際上通常採用長程視頻腦電(V-EEG)。 它不僅能連續記錄患者在不同狀態下的腦電活動情況, 還能記錄與腦電活動相對應的軀體動作, 從而提高癲癇的診斷率。 若結合過度換氣、閃光刺激、剝奪睡眠等誘發方法和特殊電極監測, 長程視頻腦電圖對癲癇的確診率可達95%以上。

而治療上, 癲癇病並非不能治癒。 儘早進行正規、系統的治療, 絕大多數病人都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針對藥物控制不好或者耐藥的癲癇病人可採用手術治療, 手術治癒率在80%以上。

預防:注意六方面

最新流行病學資料顯示, 我國癲癇的總體患病率為7.0‰,

據此估計中國約有900萬癲癇患者, 每年新增加癲癇患者約40萬。

如何有效預防癲癇?專家提醒需注意以下六方面:

1.優生優育, 禁止近親結婚。

2.孕期頭三個月, 一定要遠離輻射, 避免病毒和細菌感染。

3.規律孕檢, 分娩時避免胎兒缺氧、窒息、產傷等。

4.小兒發熱時應及時就診, 避免孩子發生高熱驚厥, 損傷腦組織。

5.看護好孩子, 避免其發生頭外傷。

6.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應注意保證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減少患腦炎、腦膜炎、腦血管病等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