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里和諧 心臟好
古話說:“遠親不如近鄰”, 形容的就是鄰里間關系親厚, 能夠相互及時幫助。 可近幾十年, 隨著住房商品化、生活節奏加快、休閑方式逐步增多, 鄰里間日漸疏離。 串門聊天、一起吃飯、噓寒問暖……這些以往的場景已難見, 取而代之的是“相鄰而居不相識”的冷漠, 為小事爭吵不休。 美國《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上最新發表的研究指出, 和睦的鄰里關系有益心臟, 和身心健康密切相關。
一群“最熟悉的陌生人”
《孟子·滕文公(上)》說:“鄉里同井, 出入相友, 守望相助, 疾病相扶持, 則百姓親睦。 ”描繪了一幅鄰里相親的美好圖景。
李先生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 經歷了幾次搬家。 他告訴, 小時候住在大雜院, 鄰里間家庭氛圍非常濃厚, 親密無間;七八十年代, 住的是單位宿舍, 鄰里關系是同事和鄰居的疊加, 家長是同事, 孩子是同學和玩伴, 經常串門, 哪家做了好菜, 全樓道的人都會伸筷子嘗幾口;到了90年代, 住進了商品房小區, 和鄰居見面頂多就是打個招呼, 即使你想聊天, 也說不到一起。 多說兩句人家還嫌煩, 李先生感慨, “鄰居間彼此不認識了”。
對于這種“一道門隔斷了鄰里情”的現狀, 很多人都感同身受。 《生命時報》曾聯合搜狐網健康頻道、新浪網健康頻道調查發現,
鄰里關系好, 幸福感強
當鄰里疏遠成為普遍現象, 更多的研究開始關注鄰里間正面的因素, 比如關系和睦, 對健康會產生的積極影響。
心臟病風險降一半。 從2006年起, 美國一項針對5000多名成人的健康狀況進行的研究表明, 好鄰居可使心臟病發病幾率降低50%。 研究者要求參與者給他們所感受到的鄰里關系打分。 考慮的因素包括:遇到困難, 覺得會不會有鄰居愿意來幫助他們;是否信任這一地區的大部分人;是否覺得他們親切友善等。
中風幾率少。 美國密歇根大學一項針對6740名50歲以上人群的研究發現, 如果老年人生活在鄰里關系好的社區中, 他們患中風的風險能降低48%。 研究人員分析, 鄰里間的信任和感情聯系遠遠超過了消極的心理因素對血管的影響, 如抑郁癥和焦慮癥等。
影響運動效果。 美國“每日健康”網站刊登的一項研究指出, 街坊四鄰會從多個方面影響一個人的運動量和運動效果。 美國俄亥俄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 人們的運動習慣與居住地區、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都有一定關系,
幸福感更強。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共同研究發現, 穩定平和的生活環境, 比如社區氛圍和諧、與鄰居關系相處融洽等, 能顯著提高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 研究者表示, 個人經濟收入、就業狀況等僅能解釋不到10%的生活滿意度差異, 人際關系, 特別是鄰里關系等外部因素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而且還會影響著一個人的性格特點。
一個微笑就能拉近關系
“鄰里關系淡漠已經成了一個社會問題,
在此前的調查中發現, 62.25%的人渴望改善鄰里關系, 但超過3成人不知道要和對方說什么, 還有3成受訪者苦于找不到合適的溝通平臺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