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健康

胎兒靠什麼吸收營養

生命是一件很神奇的事, 當精子衝破層層困難與卵子結合後就可形成生命, 形成胎兒。 其實胎兒的成長本身就充滿神奇, 我們不知道胎兒是如何形成的, 又是如何吸收母體的營養的, 如何一天天變大的, 為什麼需要經過十個月才可分娩。 那麼身為准爸爸你是否對這一切充滿了好奇呢?一起瞭解一下相關常識吧。

一、胚胎前期

又稱卵子時期, 指受孕後到原始絨毛出現為止, 約14天, 此階段是以快速的細胞增殖及細胞分化成各種胎膜、胚層為特點, 而在此時期末了, 受精卵已完全著床於子宮內膜。

二、胚胎期

胚胎期是指胚胎前期末了到胎兒身長3公分左右為止, 亦即受孕後第三周至第八周, 為個體發展中最重要的階段。

此階段的特色是細胞快速的分裂、器官雛形的建立;此時期也最易受環境因數的傷害, 諸如病毒、藥物、輻射線及感染等。

在胚胎期若受到不良因數的影響,

會導致先天異常, 在此階段末了, 主要的器官已成形, 胚胎內的胎兒已具有人形了。

三、第三周

在受孕第二周時, 胚胎成長的速度漸緩慢, 主要是開始建立有效的交換系統, 以供胚胎營養。

在第三周時, 接合子已著床, 胚胎呈現一個圓盤型的胚胎層,

它是由二層組織組成, 即胚胎外胚層和胚胎內胚層, 原始線由外胚層及內胚層之間細胞遷移而產生, 往後並形成中胚層。

在第三周時除了三個胚胎層的形成外, 胚胎從圓盤形增長為梨形, 頭端較寬而尾端較窄。 外胚層的中線形成神經板, 後來逐漸發育成頭部及脊髓。

脊索是由原始線發育而來的。 脊索將形成胚胎的中軸及原始的骨骼支柱。 中胚層在脊索兩邊變厚, 形成二條垂直線, 于第三周結束時, 中胚層形成成對的體節, 後來可發展為脊柱的脊椎。

心臟、血管及原始血球于第三周發育形成, 且在卵黃囊及尿囊開始有血管的形成, 而尿囊內的血管後來變為臍帶血管。

在胚胎及管狀心臟之間開始有血液迴圈。

于第四週末時, 管狀心臟會產生規律性的節律。 原始的血球也在第三周形成, 以利於營養物質的交換。

四、第四周

胚胎在第四周時, 發展得很快速, 身長約3.5mm, 重量約5mg。 胚胎在早期為直長的梨形, 由於頭部的變大及尾部的形成, 因此使胎兒身體呈彎曲狀。

四肢有芽狀突起形成, 雖然臉部器官構造不明顯, 但可看出眼睛的眼凹及晶狀聽板。 鰓弓後來發育成上頷及下頷。 成對的體節由枕部起以頭尾相連方式, 並和神經管平行, 在第28天時, 有30~40對的體節產生。

喉氣管溝及肺芽胞形成呼吸系統;卵黃囊形成腸胃系統;芽胞並分化成食道、胃、肝臟及脾臟。 循環系統於第四週末了產生規律的心跳, 胎盤也是在此時間內成形。

五、第五周

在懷孕前半段計算胎兒身高是以坐著的姿勢測量, 即由頭部到臀部的身長, 在懷孕的後半段則以站立的姿勢來測量, 即由頭部到足跟的身長。 在第五周時以CRL的測量方式, 胎兒身長約4~8mm, 胚胎呈C字型, 體重約5~50mg。

在這周, 體節也增至42~44對。 心臟開始有心室、心房的劃分,

同時胎兒的上肢開始分化, 手板也慢慢出現。 腦部劃分成五區, 腦神經也可以辨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