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棕根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Yóu Zōnɡ Gēn
【來源】
藥材基源:為棕櫚科植物油棕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taeis guineensis Jacq.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挖, 洗淨, 切段, 曬乾。
【原形態】油棕, 直立喬木, 高達10m或更高, 直徑達50cm。 葉多數, 簇生莖頂, 葉柄寬, 葉片長3-4.5m, 羽狀全裂, 裂片條狀披針形, 芽時外向折疊, 長70-80cm, 寬2-4cm, 下麵的退化成基部膨大的針刺。 花雌雄同株異序;雄花序由多個指狀的穗狀花序組成, 每一穗狀花序長7-12cm, 直徑Icm, 上面著生密集花朵, 穗軸頂端成突尖;雄花萼片與花瓣長圓形, 長4mm, 寬lmm, 先端急尖;雌花序近頭狀, 密集, 長20-30cm, 苞片大, 長約2cm, 先端的刺長7-30mm;雌花的萼片與花瓣卵形或卵狀長圓形,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我國臺灣、海南及雲南熱帶地區有栽培。
資源分佈:原產非洲熱帶地區。
【栽培】
1.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 不耐寒、不耐旱。 宜選擇上層深厚、疏鬆、肥沃、酸性壤土或重壤土栽培。
2.栽培技術:繁殖方法: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法。 採集作種的果實, 經水浸、脫果肉, 水洗, 陰乾等處理, 淘汰過大、過輕種子,即可進行幹熱處理催芽。 經催芽的芽苗, 按行株距4cm×4cm移植進過渡苗圃。 長出1-2片葉後, 按行株距75cm ×75cm移入苗圃。 培育苗高80cm左右, 莖粗6cm, 有效葉18片時, 按行株距8×8m, 挖寬80cm、深70cm穴,
3.幼齡樹每年在根際3m 內中耕除草3-4次, 挖環形溝施肥2-3次。 成齡樹和結果樹每年中耕除草、施肥2-3次, 增施磷、鉀肥。 結果樹每年割葉1次, 以利人工授粉和收穫。 花期注意人工授粉, 提高成果率。 病蟲害防治 果腐病, 為害花序和果穗, 可用加強施肥管理, 適時人工授粉和保留較多有效葉片來降低發病率。 刺蛾, 幼蟲為害葉片, 可用三氯碸蟎噴殺。
【性味】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祛瘀消腫。 主瘀積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9g。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