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後面有個硬塊的這種情況比較複雜,
首先需要對硬塊的性質進行判斷,
有的是先天性疾病造成的,
有的是炎性腫塊,
也可能是腫瘤,
具體屬於哪一種需要進一步進行判斷。
不過,
頸部後面有個硬塊在臨床上經常發生,
我們可以先來詳細瞭解下。
下面就來看看頸部後面有個硬塊的情況。
病因
頸部腫塊按病因可分為先天性疾病、炎性腫塊、腫瘤三類。
臨床表現
頸部炎症腫塊病程多為7天,
頸部腫瘤性腫塊病程多為7個月,
頸部先天性畸形腫塊病程多為7年。
從年齡上來看,
嬰幼兒患者多為先天性腫塊,
如甲狀舌管囊腫、鰓裂囊腫、囊性水瘤等;青少年患者多為炎性淋巴結腫大;青壯年和中年患者應警惕惡性腫瘤;老年者多為轉移性惡性腫瘤。
從部位上來看,
甲狀舌骨囊腫和甲狀腺腫物常位於頸部中線區域,
鰓裂囊腫、涎腺腫物、頸部神經鞘瘤、頸動脈體瘤常位於頸側區域,
淋巴管瘤、肺及消化道來源的轉移癌常位於頸後區域。
從腫瘤的性質來說,
頸部惡性腫瘤一般較硬,
活動度差。
頸部轉移癌可出現多個腫塊,
壓痛不十分明顯。
頸部良性腫物一般質地中等,
邊界清楚,
活動度可。
鰓裂囊腫、囊性水瘤、表皮樣囊腫為囊性腫物,
但某些甲狀腺轉移癌也可表現為囊性。
頸部炎性腫塊有紅腫熱痛症狀,
急性者有全身症狀,
有發熱、乏力、食欲減退、白細胞總數升高。
膿腫形成時,
局部皮膚有明顯壓痛點及凹陷性水腫,
淺在的膿腫可以查出明顯的波動感。
頸部先天性腫塊,
包括甲狀舌骨囊腫、鰓裂囊腫。
甲狀舌骨囊腫多位於頸前中線,
多位於甲狀舌骨膜及甲狀輭骨;腫塊囊性,
隨吞咽上下活動。
鰓裂囊腫及瘺管多為單側,
少數為雙側。
部分患者在出生時即被發現,
但大部分患者通常因囊腫增大或感染至青少年時才被發現。
腫塊觸之較柔軟且有波動感,
合併感染時形成膿腫,
可自行破裂,
成為引流性竇道。
有鰓裂瘺管的病例其外口通常很小,
位於胸鎖乳突肌前緣,
可從外口間歇性牛奶樣、黏液樣或膿樣物。
鰓裂囊腫及瘺管的位置及走行依其來源不同的鰓裂或鰓囊而不同。
頸部神經鞘瘤生長緩慢,
病史較長。
頸部神經鞘瘤常呈圓形或橢圓形,
有時呈分葉狀,
觸之較韌、邊界清楚、表面光滑。
腫塊可沿神經軸左右移動,
但不能上下移動。
頸動脈體瘤,
早期可無任何症狀,
隨著瘤體增大,
可有脹痛感。
腫塊多位於下頜角前下方,
少數向咽側隆起。
腫塊呈圓形或橢圓形,
邊界較清楚,
質地韌。
腫物表面可觸及頸動脈搏動,
聽診可問及血管雜音。
當腫瘤侵犯或壓迫迷走神經時,
可出現聲音嘶啞及進食嗆咳;累及交感神經,
可致患側瞳孔縮小,
瞼裂變小,
患側面部出汗減少或無汗;若舌下神經受損,
則出現患側舌肌萎縮,
伸舌時舌偏向健側。
頸部惡性腫塊,
以頸部淋巴結轉移癌常見。
頸部淋巴結頸部淋巴結轉移癌大多發生于中年以上的成人。
表現為一側或雙側頸部進行性增大的無痛性腫塊。
發病初期多為單發,
腫塊較小,
質較硬,
活動度較差,
隨著病情的發展,
腫塊數目增多且互相融合。
腫塊與皮膚粘連、固定。
腫塊較大壓迫器官、食管、神經時引起相應的症狀和體征。
部分鱗狀細胞癌、甲狀腺癌可因轉移腫塊中的組織壞死、液化而呈囊性變。
部分病例可因腫塊侵犯皮膚而出現皮膚破潰、出血、繼發感染等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