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天生樂觀的大腦“報喜不報憂”

天生的樂觀者, 在看待問題時總是注意好的一面而忽略壞的一面。 英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 這種樂觀確實是“天生”的, 因為他們的大腦在處理資訊時就有偏好,

天然地“報喜不報憂”。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報告說, 他們請一些志願者參與了測試這種大腦偏好的試驗。 志願者先看一系列負面事件, 如盜竊案或疾病等, 然後評估這些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 稍後研究人員會告訴志願者該事件發生的平均概率, 再重放一遍相關事件, 請志願者再次評估它們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幾率。

結果顯示, 如果受試者開始的估計比平均概率更悲觀, 則看到平均概率後大腦相當於收到了好消息, 會大幅修正自己的估計值;但如果開始的估計比平均概率要樂觀, 則給出的平均概率相當於壞消息, 大腦隨之做出修正的幅度卻並不大。

以癌症為例, 如果受試者開始認為自己患癌幾率為40%, 在得知實際平均概率為30%後, 會隨之把自己的估計調整到32%;但如果最開始估計自己患癌幾率只有10%, 則不太情願把估計值調高。

雖然受試者總體都有這種“報喜不報憂”的傾向, 但在樂觀者中表現尤為突出。 研究人員另外用心理問卷評判了受試者的樂觀傾向, 並在他們接受上述測試時用磁共振成像技術掃描了大腦額葉的活動情況。 額葉是負責處理相關資訊的部位。

結果顯示, 在收到好消息時, 所有人的額葉都很活躍, 但在收到壞消息時, 額葉活動的程度就不太一樣, 樂觀者額葉的活動程度尤為低下, 顯示出他們的大腦天然地希望“過濾”掉壞消息,

樂觀者最後根據壞消息而調整自我估計的幅度也最小。

研究人員塔利·沙羅特說, 樂觀具有某些好處, 比如樂觀者往往很少焦慮, 心理健康更好, 但也有壞處, 比如會更少地為可能的風險採取預防措施, 萬一發生則後果嚴重。 因此, 雖然樂觀與大腦固有的活動特徵有關, 人們還是應該去儘量正確的評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