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冬季止咳先治痰並注意禦寒保暖

又到立冬, 氣溫逐漸轉涼, 耳邊咳嗽聲漸起。 每年入冬前後, 天氣的忽然變化特別容易刺激呼吸器官, 這是誘發咳嗽的常見因素。 人們在注意禦寒保暖, 防治感冒的發生。 由於咳嗽的致病機制較為複雜, 在治療咳嗽時需詳審病機、分型辨治, 才能儘快治癒疾病。

治咳先治痰

咳嗽既是一種獨立的疾病, 又是肺部常見、多發的肺系病症。 金元時期醫家將咳嗽分別論之, 有聲無痰為咳, 有痰無聲為嗽, 有痰有聲為咳嗽。 由於臨床證治中無太大區別, 故目前統稱為咳嗽。 咳嗽最早見於《內經》, “五氣所病肺為咳,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

非獨肺也。 ”認為咳嗽有二, 一日熱, 一日寒。 張景嶽提出從肺論治, 傅山治咳嗽, 善從三焦辨證, 喜從肺、脾、腎立法。 咳嗽由於脾氣直衰, 斡旋之令不行, 則可咳嗽, 久病痰多, 切不可作脾濕生痰論之, 蓋久病不愈未有不因腎水損虧者, 咳嗽先治痰。

咳嗽分內外

中醫通常將咳嗽分為外感、內傷兩類。 外感咳嗽因風寒襲肺, 風熱犯肺, 風燥犯肺, 內傷咳嗽有痰濕雍肺, 痰熱鬱肺, 肝火犯肺, 肺陰虧虛等證。 一般來說, 小兒咳嗽發生的原因, 主要為感受外邪, 其中又以感受風邪為主。 咳嗽的病變部位在肺, 常涉及於脾, 病理機制為肺失宣肅。 肺為嬌髒, 其性清宣肅降, 上連咽喉, 開竅於鼻, 外合皮毛, 主一身之氣, 司呼吸。 外邪從口鼻或皮毛而入,

邪侵於肺, 肺氣不宣, 清肅失職而發生咳嗽。 小兒脾常不足, 脾虛生痰, 上貯於肺, 或咳嗽日久不愈, 耗傷正氣, 可轉為內傷咳嗽。

因症辨證治咳嗽

選用中藥治療咳嗽, 不可一概而論, 需對症用藥才能功效顯著。 用藥前首先要分清咳嗽的原因是外感還是內傷。 外感咳嗽多是新病, 起病急、病程短, 常在天氣變化受涼後突然發生, 實證居多。 內傷咳嗽多為久病, 起病緩慢, 常反復發作, 病程長, 邪實正虛居多。 其次, 注意辨別咳嗽聲音及發作時間。 咳聲高揚者屬實症, 低弱者屬虛症。 咳聲嘶啞、病勢急而病程短者, 為外感咳嗽, 病勢緩而病程長者則屬虛症。 早晨咳嗽陣發加劇, 咳嗽連聲重濁, 痰出咳減者, 多為痰濕或痰熱咳嗽, 午後咳嗽加重或夜間有單聲咳嗽,

咳聲輕微短促者, 多屬肺燥陰虛, 夜臥咳嗽加劇, 少氣或伴氣喘者, 為久咳致喘的虛寒症。 此外, 要注意辨痰的顏色、性質及數量。 痰少或乾咳無痰者, 多屬燥熱、陰虛症;痰多者, 常屬痰濕、痰熱或虛寒症;痰白而稀薄者屬風、屬寒;痰白而稠厚者屬濕;痰黃而黏稠者屬熱。

禦寒保暖抗咳嗽

對於咳嗽的預防, 重點在於提高機體衛外功能, 增強皮毛腠理禦寒抗病能力。 若有感冒及時診治。 若有久咳自汗者, 可酌選玉屏風散、生脈飲遵醫囑服用。 外感咳嗽, 如發熱等全身症狀明顯, 應適當休息。 內傷咳嗽多呈慢性反復性發作, 尤其應當注意起居飲食的調護, 可根據病情適當選食梨、萊菔、百合、荸薺、枇杷等。 注意勞逸結合。

緩解期應堅持“緩則治本”的原則, 補虛固本以圖根治。 此外, 人們應注意氣候變化, 防寒保暖, 飲食不宜甘肥、辛辣及過鹹, 嗜酒吸煙等不良習慣尤當戒除, 避免刺激性氣體傷肺。 適當參加體育鍛煉, 以增強體質, 提高抗病能力。 平素易於感冒者, 配合防感冒保健操, 面部迎香穴按摩, 夜間足三裡艾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