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歇式禁食助減肥預防疾病
餓肚子減肥, 一直飽受爭議, 有學者認為會導致營養不良, 甚至會出現暈眩、貧血等症狀, 但是美國最新研究指出, 若是控制得宜的“間歇式禁食”, 對於人體其實頗具好處, 除了能達到瘦身效果之外, 還能夠預防許多現代文明病, 如糖尿病、心臟病、癌症與阿茲海默症等。
根據美國《福斯新聞網》報導, 近日一篇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論文集》的研究指出, 關於透過控制飲食減肥, 除了一般建議的卡路里量計算法, 也要考慮到“吃的時間點”以及“吃的頻率”。
控制飲食時間點與頻率 發揮體能效益
一般來說, 減肥的計畫主要聚焦於卡路里的控制,
但是, 美國索爾克研究所的薩其達南達?盼達生物學助理教授表示, 減肥的人也需要注意“吃的時間點”以及“吃的頻率”。 現代社會最廣泛的飲食習慣就是一天三餐, 再加一些點心。 但是, 這樣的飲食習慣, 其實與人類演化過程中, 早已經適應的“間歇式禁食”習慣不相符。
在古代的狩獵社會裡, 人類就已經適應了“間歇式禁食”的方式, 在攝取食物時儲存能量, 並能在長時間未進食,
動物研究發現:間歇式禁食能預防疾病
從既有的動物研究中發現, 間歇式禁食竟可以預防, 甚至逆轉一些疾病, 如癌症、糖尿病、心臟疾病和神經性疾病。 盼達解釋, 間歇式禁食之所以能夠改善健康, 是因為身體機在飢餓的狀況下, 能夠加強保衛自體受到傷害的功能, 如餓死腫瘤、減輕慢性發炎, 也能促使受損的細胞從身體中排除, 幫助身體恢復活力, 進而修復受損的細胞, 從而促進整體健康。
吃對時間點 也能促進新陳代謝
此外, 因為身體有自然規律調節晝夜, 所以在一天中特定的時間點吃東西, 會影響新陳代謝的好壞。 在人類未使用電燈照明之前, 人們靠日夜自然規律, 適應了在白天進食、晚上空腹的飲食習慣。 在2013年也有兩個研究發表指出, 超重和肥胖的人, 若是提前吃飯的時間, 能夠產生更好的減重效果。 不過, 現代社會的生活作息, 也不單單仰賴日光的調節, 晚上吃一餐, 也是補充能量的好時機。
研究人員對間歇式禁食法提出兩建議做法:一種是每週2天只攝取不超過500大卡的食物;另一種是一周有幾天的時間, 只吃晚餐, 不吃早餐和午餐。
健康小叮嚀:
盼達指出, 關於間歇性飲食減重方式還需要許多研究探討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