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出現5種情況 警惕“脆性糖尿病”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翁淑賢 通訊員吳燕玲)糖尿病是有著廣泛“群眾基礎”的常見病, 你可能聽說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 但你知道什麼叫“脆性糖尿病”嗎?它並不是糖尿病的一個新類型, 而是指病情極不穩定、血糖忽高忽低、難以控制的糖尿病, 又稱“不穩定型糖尿病”。 據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朱常青介紹, 以往大多將“脆性糖尿病”歸於1型糖尿病, 而事實上“脆性糖尿病”也可見於某些胰島功能近乎衰竭的晚期2型糖尿病患者身上。

2型患者被確診為脆性糖尿病

朱常青曾收治過一名“脆性糖尿病”患者,

他10年前便被確診為2型糖尿病, 口服“格列齊特、二甲雙胍”降糖, 血糖控制理想。 3年前因血糖控制差, 他改了治療方案, 血糖控制也較滿意, 但半年前開始出現反復頭昏、心慌、乏力症狀, 進食後症狀才緩解。 他曾因低血糖及酮症酸中毒多次住院治療, 住院期間監測血糖波動於2.3~24.6 mmol/l。 後來出院後, 他又因自測血糖偏高, 自行增加胰島素劑量, 結果夜裡出現低血糖昏迷, 急診測指尖血糖為2.7mmol/l, 醫生給他靜推了50%葡萄糖40ml, 然後又用10%葡萄糖靜滴維持, 他才逐漸清醒, 第二天測隨機血糖竟達到21mmol/l。

“因為血糖總是忽高忽低,患者心理壓力非常大, 整天提心吊膽。 當嚴重低血糖發作意識還清醒的時候, 他感覺像做噩夢醒不過來一樣,

久而久之, 睡眠不好, 焦慮抑鬱。 ”在完善了相關檢查後, 朱常青發現患者的胰島功能很差, 糖尿病自身抗體呈陰性, 最終確診為“脆性糖尿病”。 後來, 通過生活方式干預, 實行分餐制, 每日固定時間進餐、固定運動時間、堅持一定的運動量, 並配合醫生的降糖治療, 他的血糖逐漸恢復穩定。

出現這些情況要特別警惕

“脆性糖尿病具有血糖晝夜波動大、病情極不穩定、不易控制, 容易發生酮症酸中毒和低血糖兩極分化現象等特點。 ”朱常青介紹, 脆性糖尿病患者約占1型糖尿病病人的5%, 但臨床上也有2型病人患脆性糖尿病。 這種病人大多比較消瘦、營養不良, 胰島功能極差或完全衰竭。

他提醒, 糖尿病患者在連續數月保持進食量、運動量及胰島素用法及用量恒定的情況下,

仍出現以下情況就應引起警惕:

1.非同日空腹血糖波動5.55mmol/L(100mg/dl)以上;

2.一日內血糖變動幅度達11.1mmol/L (200mg/dl)以上, 無明確誘因;

3.每日尿糖排出3.0克以上;

4.不能預期的低血糖發作;

5.頻繁出現尿酮體陽性。

糖友可參考上面標準判斷自己是否有脆性糖尿病的可能, 但最好還是到正規醫院內分泌專科找醫生排查確診。

治療目標:減少血糖波動

“與一般糖尿病人不同, 脆性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注射劑量的調節十分敏感。 ”朱常青發現, 當血糖升高時, 脆性糖尿病人稍稍增加一點胰島素注射劑量(例如2個單位)就發生低血糖, 而血糖下降時, 稍稍減少一點胰島素劑量, 血糖又明顯升高, 因此, 治療難度很大。

由於這類患者血糖波動大, 反復低血糖與酮症酸中毒交替發作, 對血糖的控制目標不宜定得過嚴, 不需要馬上就把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 而是儘量先減少血糖的波動。 治療目標是空腹血糖為8~11mmol/l, 不發生酮症酸中毒及低血糖反應。

朱常青建議, 脆性糖尿病患者可以考慮動態血糖儀與胰島素泵兩者聯合的降糖方案。 動態血糖儀連續監測患者血糖72小時, 反映患者全天血糖水準及波動情況;胰島素泵類比人體生理性胰島素分泌, 結合動態血糖監測結果, 調整泵的基礎輸注率和餐前大劑量, 使患者血糖得到平穩的控制。 沒有條件裝泵的患者可採取三短一長皮下注射胰島素的方法:睡前一次長效胰島素控制全天基礎血糖,

三餐前選用超短效胰島素類似物, 也能較好地控制餐後高血糖。

另外, 適當的生活方式干預和幫助患者進行自我心理調節也很重要。 不過, 無論是平時的飲食運動, 還是藥物調整都需格外謹慎, 最好找專科醫生諮詢指導, 別擅做主張以免發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