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椏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Zǐ Jīnɡ Yā
【英文名】Engler Abelia,Fruit of flower of Engler Abelia
【來源】
藥材基源:為忍冬科植物小葉六道木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belia parvifolia Hemsl.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小葉六道木,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 高1-4m。 枝纖細, 多分枝, 幼枝紅褐色, 被短柔毛, 夾雜散生的糙硬毛和腺毛。 葉對生, 稀3枚輪生;葉柄短;葉革質;葉片卵形、狹卵形或披針形, 長1-2.5cm, 先端鈍或有小尖頭, 基部圓至闊楔形, 近全緣或具2-3對不明顯的淺圓齒, 邊緣內卷, 上面暗綠色, 下面綠白色, 兩面疏被硬毛, 下麵中脈基部密被白色長柔毛。 具1-2朵花的聚傘花序生於側枝上部葉腋;萼筒被短柔毛,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40-2000m的林緣、路邊、草坡、岩石、山谷等處。
資源分佈:分佈于陝西、甘肅、福建、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味】味苦;澀;性平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解毒。 主風濕痹痛;癰疽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24g;或泡酒。 外用:適量, 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
【附方】治癰瘡紅腫: 紫荊丫、一支蒿、紅牛膝。 共搗絨塗。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