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幼兒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什麼?

現在很多家庭雖然已經開始要二胎了, 但是對於絕大部分家庭來說還是喜歡養一個孩子。 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 孩子們在家裡都是稱王稱霸, 到外面依舊如此, 嬌生慣養的孩子肯定容易出現問題。 一些小孩子從小就非常霸道, 根本不講理, 甚至一點素質都沒有, 這就代表家庭教育根本沒有做到位。 那麼, 幼兒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什麼?

第一:家庭環境影響孩子的成長。 因為環境因素有廣泛性、經常性、自然性、偶然性的特點, 所以, 孩子會受到種種影響。 尤其是自發性的特點, 它有與教育相平行的影響, 也有與教育相矛盾的影響, 這時孩子的身心發展有時可能是有利的、積極的, 有時可能是不良的、消極的。 所以, 不能低估環境因素的作用。 有的孩子在家庭影響下, 可以較早地顯示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 俗話說“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在一定意義上說明了環境對人影響的作用。

古代曾有“孟母三遷”, 從“其舍近墓”到“遷居市旁”,

最後徙居“學官之旁”, 終於使孟軻在學官的影響下, 成為學者。 這說明人們很早就重視環境影響人的作用。

第二:父母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了榜樣的作用。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 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環境, 孩子的真正“啟蒙教師”是自己的父母!教會孩子做人是孩子成長的首要條件, 在孩子們用詢問的眼光注視世界, 同時, 認識著世界的時候, 在他的眼中最常見到的, 是父母, 父母的言行正表達著他們自己的人生態度。 父母最先總是被孩子無條件認定的, 於是並無意識的, 但模仿對象就由此確定了。 因此, 作為家長事事必須以身作則, 給孩子樹立起良好的榜樣,

以堂堂正正的人的形象, 留在孩子心目中。

堂堂正正的人應該是一個正直的人、有責任心的人、言行一致的人、守時惜時的人……那種貪婪、自私、斤斤計較、欺善怕惡、吹牛、違犯法紀、缺乏愛心的是最損害形象的, 一旦印入孩子心中, 不但難以磨滅, 而且還是今後和父母產生情感障礙的潛在誘因。

同時, 又常是導致孩子自悲、自我封閉、自暴自棄等病態心理的原因之一。 另外, 還要敢於在孩子面前認錯, 那種認為認錯就意味著降低威信, 於是強詞奪理硬辯, 甚至以打駕手段鎮住孩子的作法是最愚蠢的, 最失誠信的, 在孩子心理會刻下失望、傷心和輕視。 因此, 要塑造好自己的形象, 做好孩子的“啟蒙教師”。

第三:父母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影響孩子的成長。 現在的父母大多忙於掙錢, 為自己的孩子提供一個好的生活學習環境, 會忽略了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 有些父母可能簡單的認為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 有最先進的學習工具就是對教育的投資。 其實不然, 父母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僅僅是一些物質的簡單投入,

而更多的包括對孩子心理的關愛和呵護。 首先必須瞭解孩子的心理, 遵循孩子心理發展規律。 其次, 在生活中要教育孩子正確認識自己, 既不自輕自賤, 也不自驕自傲, 這樣才能正確地為人處事, 否則孩子就會片面地認識別人, 過高地估計自己, 遇到事總感覺不順心, 不是嫉妒別人, 就是煩惱、憤恨, 被一些不健康的情緒所籠罩, 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快樂。 要培養孩子的自信, 這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 自信的基本點是相信自己有力量完成某項任務, 即使這項任務帶有挑戰性, 自信心來源於獲得成功的體驗和父母的教正方式, 欣賞孩子, 是每個父母對孩子都應該有的基本態度。
最後, 要教育孩子正確面對失敗與挫折。 世界上, 沒有一條綴滿鮮花的路鋪在孩子面前, 只待他去收穫一個又一個的果子, 去體會種種成功的歡樂, 誰也躲不開那生活中必然會有的失敗和挫折。

總之, 孩子的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情, 也不是一個人能夠承擔的責任。 家庭教育對孩子習慣的養成、學習態度以及學習成績都有著重大的促進作用。孩子的成長,不是只靠學校制度的約束、老師教學的管理來完成的,還有家庭的環境和家長的教育。家庭要配合學校、配合老師,扎扎實實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是當務之需。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和成長氛圍,是國家、社會、學校以及家庭義不容辭的責任。家庭文化是傳統文化的堡壘,也是文化衝突的避風港。在人格塑造中,家庭以其血緣的聯繫產生著潛移默化而又深根蒂固的影響。健全的人格不能缺少家園文化情感的內化及薰陶。家長應該在不斷的進行自我學習,更新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思想觀念,提高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水準和能力。同時,家庭教育應該與學校教育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孩子更好地養成良好的行為和習慣,提高孩子各方面的素質,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得到真正健康的成長和發展。

家庭教育對孩子習慣的養成、學習態度以及學習成績都有著重大的促進作用。孩子的成長,不是只靠學校制度的約束、老師教學的管理來完成的,還有家庭的環境和家長的教育。家庭要配合學校、配合老師,扎扎實實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是當務之需。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和成長氛圍,是國家、社會、學校以及家庭義不容辭的責任。家庭文化是傳統文化的堡壘,也是文化衝突的避風港。在人格塑造中,家庭以其血緣的聯繫產生著潛移默化而又深根蒂固的影響。健全的人格不能缺少家園文化情感的內化及薰陶。家長應該在不斷的進行自我學習,更新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思想觀念,提高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水準和能力。同時,家庭教育應該與學校教育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孩子更好地養成良好的行為和習慣,提高孩子各方面的素質,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得到真正健康的成長和發展。